记者手记:纾困托底仍须久久为功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2-01-15 22:28:39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张玉荣

1642256831212187.jpeg

2021年的日历翻过,迎来2022年崭新的篇章。回首过去一年,有些记忆印入我的记者生涯,在往后的某个时候翻起,我想,同样值得回味。

2021年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深入广东省梅州市梅县的“西伯利亚”,做的是扶贫攻坚的深度报道。出差整整一周,虽然那几天一直水土不服、身体疲惫,但是点点滴滴、所见所闻,让人感动,让人酸楚,让人深思……

建光伏发电站,村集体收入从1千涨到8万;建好信号塔,20多户村民不再“失联”;因人施策,贫困户成养牛能手;“微心愿”大帮扶,中医姐妹花安心完成学业;悉心关怀,辍学女孩重返校园……这些故事真实发生在这个偏远山区,很大程度得益于政府部门和扶贫干部的坚持和努力。

广东,发达、富裕,在大家印象中是经济第一大省。然而,粤东西北区域和珠三角却差距甚远。比如梅州属粤东片区,这里道路不够宽敞、生活水平不高,因病返贫、因学致贫的现象非常明显。让人惊讶的是,村里还有奇怪的人群,他们是曾经的“黑户”,多年未能入户,在扶贫干部帮助下得以入户并纳入低保范围。

在走访中,我们还遇到煤气泄漏,好在扶贫干部当机立断有效处理了危机。虽然曾经的贫困户住进了新房,但他们有的还未能完全自力更生、适应自如,比如煤气安全的生活常识就很欠缺。值得警醒的是,有的贫困户虽然脱贫了,但等靠要的想法强烈,不积极不勤快,极有可能重跌贫困线下。

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答记者问中谈到,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人均年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是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1000元在一个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难,现在又碰到疫情,疫情过后民生为要。

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有些人可能以为我们与发达国家已经没啥区别了,但事实上差距还是客观存在的。如何保障困难群众和受疫情影响新的困难群众的基本民生?如何实现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如何让基层群众搭上共同富裕这辆车?还有很多事情必须做,扎扎实实、用心用力。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2年1月中旬刊

作者:张玉荣
责任编辑:康小君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