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大考!化解严格管控与人性化诉求矛盾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2-06-23 15:32:53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苏枫

  努力让严格的防控管理顺应人心、安抚人心,才是疫情防控的最高境界。

1.png

  人心 管理与人性,表面上看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二者之中有个结合点,就是人心。 摄影/贾琼

  疫情之下,如何化解严格管控与人性化诉求之间的矛盾,考验着各地政府的治理智慧。“亲子方舱”“宠物方舱”等被频频点赞的举措,都凸显官方对于人性化诉求的关注与积极回应。

  专家就此表示,管理与人性表面上看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二者之中有个结合点,就是人心。

  “亲子方舱”:尊重亲情

  “只要不和孩子分开,我愿意遵守一切安排。”

  妈妈徐娜,今年34岁,女儿2岁。她的微信签名也许表达了许多在疫情中艰难生存的妈妈的心声。

  6月1日,儿童节,街头上的市民越来越多,上海这座城市正在逐步恢复日常。感染新冠的家庭,如何度过之前的艰难两个月?徐娜一家人感染新冠的经历,向人们证明,没有什么困难是过不去的。

  4月中旬,徐娜被封控在家中一个月后,婆婆首先感染,随后是2岁的孩子,接着夫妻两人也病倒了。应对的过程中,这家人坚持的核心策略是:无论去哪里,不与孩子分开。

  4月初,上海首次开设“亲子方舱”,采用亲子收治模式,收治2岁到18岁的未成年人,并允许家长进入陪护。

  “黄浦区预约床位41个,杨浦区预约30个,浦东新区预约27个,宝山区预约24个……”3月28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接到上海市卫健委命令,24小时内集结了一支儿科医护团队,奔赴世博展览馆。

  儿童是特殊人群,需要更多的身心关怀,医疗队决定尝试采取“亲子收治”模式,即患儿可由至少一名家长进舱陪护。

  3月29日至4月3日,世博方舱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病区共收治50余个患儿家庭——医院为患儿送来了画笔套装、童书、玩具、五子棋等礼物;医疗队给上网课的孩子们准备了书桌和学习资料。医院还设计了绘本《抗疫日志》,引导孩子把隔离作为自己的一次生活经历,用科学的态度战胜疾病。种种富有温度的举措,被外界点赞。

  为进一步扩大儿童收治范围,4月4日,这支队伍转战规模更大的新国际博览中心,并得到上级同意正式推广“亲子收治”模式,与当时一起入驻的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及后期加入的湖北援沪医疗队合作共建1320个床位的“亲子方舱”。截至6月1日,新国际博览中心“亲子方舱”已有700多个亲子家庭陆续出院。

  “这不就是一个小区吗?三栋高层,有花园、有车位。”3月23日,瑞金医院68名医护与嘉荷新苑“第一次见面”。3月22日,在嘉定区政府支持协调下,嘉荷新苑的原有租户配合完成搬迁,瑞金医院成为这个公寓的“临时管家”。

  3月24日10时,嘉荷新苑开舱,总床位1900张。接手这里,除了照顾好“住客”的一日三餐等常规事件,瑞金团队运行首日就发现一个情况:入住者,要么是一家老小,要么是邻里朋友。为此,医疗队决定设置“家庭房”“亲友房”,“尽量将祖孙三代、母子、邻里安排在一起”。

  医务人员查房时发现,一名7岁小孩的妈妈和5岁的妹妹都收治在瑞金医院北院,由于发病情况不同,一家几口转运至不同隔离点的并不少。能否调整?嘉荷新苑团队与瑞金北院团队联系获知,妈妈和妹妹也是无症状感染者,一周前“入住”,经医生评估,为这个小家庭开通了绿色通道,母女三人在嘉荷新苑团聚。

  “中国人亲情观念重,工作人员为此得费些周折安排,但我们考虑这样利于缓解感染者焦虑的情绪,利于康复,利于我们工作的开展。”嘉荷新苑方舱负责人邱力萍说。

  截至端午节前休舱,嘉荷新苑开辟40多个“家庭房”,帮助十多个家庭“团聚”。

  “亲子方舱”,也成为了抗疫过程中一张温暖的名片,联结着政府与人民的心。

  “动物方舱”:尊敬人性

  如果主人隔离了,宠物怎么办?

  上海、北京、广州、重庆、武汉,中国的五大“宠物城市”。

  有数据显示,上海平均每10人中有1人饲养宠物。

  自3月底上海实行分区封控管理后,动物“寄养”的需求暴增。感染者、密接者需要接受集中隔离治疗或观察,如何更好地安置宠物成了难题。

  “动物方舱”,为探索疫情期间的动物安置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5月8日,上海市黄浦区老西门街道在江阴街上建立了首个“动物方舱”,并安排志愿者来照顾这些“毛孩子”,让居民们解除后顾之忧。

  “动物方舱”严格按照防疫规定,摸索出了一套标准化工作管理流程:入舱、入舍、喂食、清洁以及处理排泄物,必须定时用紫外线进行环境消毒。每日开舱到关舱期间环境消杀三次。方舱内还配备有摄像头,让主人们随时看到宠物的现状。

  “乖囡囡,恭喜你出舱咯,今天可以回家了!”5月26日,“动物方舱”的负责人翟江抱着一只小柯基,隔着口罩亲了亲。

  随着最后一批小动物出舱,黄浦区绿化市容局金花姐姐消毒队对方舱进行了环境消杀。这是一支由具有专业保洁工作经验的女性组成的消毒队。之后,老西门街道动物方舱正式关舱。

  目送4只小狗踏上回家之路,翟江很开心:“‘动物方舱’完成了使命,意味着我们距离抗疫胜利又近了一步。”

  “管理的人性化就是放飞天性和人心”

  “管理的人性化就是放飞天性和人心。”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副秘书长贾征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最好的管理就是人性化的管理。管理人性化,或者人性化管理,就是顺应人性的需求去管。把人员的“向上心”激发出来,满足人的自尊心,让人在情绪稳定的环境下,心怀实现企图的希望。疫情防控的高压之下,努力让严格的防控管理顺应人心、安抚人心,才是疫情防控的最高境界。

  “本轮疫情越发体现出国家在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的处置能力。此前一段时间国内疫情严峻,多省多地进行管控和封控,尤其是上海以全域静态管理的方式来应对,群众对遏制疫情的发展信心不足,出现了物质保障及就医困难问题。”贾征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化解严格管理与人性化诉求之间的矛盾。

  第一是建立疫情数字化与人性化治理全方位覆盖方式。防疫从根本上说是社会总动员,因此要加强最接近老百姓的基层数字化建设。在疫情的前端要用数据手段从顶层设计上推出务实、管用、灵活、高效的举措,让数据真正体现它的速度和温度。在人性化治理中要体现数据治理溯源、精准防控救治、物资调配、疫情信息公开等方面的作用,利用公众号、微信群等亲民手段,让公众参与到疫情防控中,将热线接听服务、疫情心理服务、宠物代管等人性化手段和数字化严格管控相结合。

  第二是构建疫情防控中群众生活保障对象的全覆盖机制。疫情防控要实行平时和战时的平战结合机制,做好生活保障物资调配的顶层设计,同时要结合辖区群众建立全覆盖资源调配应急预案,对辖区内特殊岗位群体、生活困难人员、五保户、流浪人员进行前置摸排,重点专班服务和覆盖。

  第三是充分发挥政府管控力量和社会化服务的有效结合。在政府行政力量严格管控之下,要在疫情防控治理的关键节点、任务分担、任务执行和群众对接中充分调动志愿服务、行业组织、协会等社会力量参与到一线疫情防控工作中。在助力解决社区防控力量不足、缓解居民心理焦虑及特殊群体帮扶等方面发挥作用。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2年6月下旬刊


作者:苏枫
责任编辑:王靖羽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