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怎么做?浙江为你“划重点”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2-07-04 17:14:40

  中国小康网7月4日讯 记者 李亚玲 在遂昌县王村口镇,红色研学队伍里孩子欢笑声不断;在安吉县夏阳村露营地,游客们远离喧嚣,亲近自然;在临安芙蕖小筑民宿,秧田抓泥鳅亲子活动如火如荼进行着……后疫情时代,文旅行业按下“暂停键”,但这样的场景正在浙江乡村上演。

  浙江乡村旅游为什么这么“火”?“后疫情时代的旅游市场呈现国际游弱国内游强;景区游弱周边游强;观光游弱体验游强的三大特点。”在《小康》杂志社副社长赖惠能看来,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市场恢复发展的主力。2017年,浙江提出“万村景区化”战略,让浙江文旅率先迈入“村”时代,通过“旅游+”推进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为疫情后浙江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打下基础。

  有这样一组硬数据,显示出浙江乡村旅游发展态势持续向好。2017年以来,全省景区村庄共接待游客13.68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32亿元,全省农民收入中旅游贡献率达11.5%,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规模超千亿。

  那么,浙江文旅是如何逆势上扬?如何在乡村舞台上成功“破圈”?近期,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了一场座谈会,邀请了浙江省咨询委乡村振兴部部长陈荣高、浙江省文化与旅游智库主任委员、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副主任徐志宏、浙江省文旅智库专家、杭州市政府参事李虹、原浙江省旅游局副巡视员肖歌、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毛水根、《小康》杂志社副社长赖惠能、中新社浙江分社副社长严格、浙江省乡村建设促进会会长、农民日报浙江记者站站长蒋文龙学者大咖来为乡村旅游发展“把脉问诊”。

  本刊记者为此专程走访了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正厅长级)芮宏。

1.jpg

图:芮宏与赖惠能探讨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品牌如何打造?

  “很多村旅游基础设施还比较滞后,存在跟风、模仿、雷同的问题,整体上对本地文化的挖掘是不够的,缺乏核心竞争力。”芮宏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核心问题。

  “乡村旅游发展应‘以农为本,以乡为荣’。”他认为,乡村之美在于健康的生活方式,乡村旅游需要回归农村、回归自然、回归生活,让游客记得住乡愁。乡村旅游品牌打造,应尊重村庄差异和特色,保护其原有基本格局、肌理与风貌,做出地域特色主题,要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服务,让都市人沉浸于诗意的山水田园,有效变资源价值为产业优势。

  如何打造差异化旅游品牌?浙江在实践中已涌现了许多经验案例。

  作为乡村旅游品牌打造的初探者,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径山村打造的“文化牌”别具一格。通过打造“坐亦禅、行亦禅”的禅村十景,设计“径灵子”文化IP、举办中国茶圣节等活动,让禅茶文化“活”起来。“我们成立了径山禅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对‘禅’‘茶’两大优势特色资源的品牌打造,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径山村党总支书记俞荣华说道。目前,径山村已有精品民宿12家,农家乐经营户70余户,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0多万元,人均收入接近5万元。

  近年来,绍兴新昌凭借诗路遗迹和自然山水,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成为了新晋“网红打卡地”。“目前,新昌已创成省A级景区村庄175个,其中3A级32个,景区镇实现全覆盖。”新昌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高雪军说。

  而在湖州市德清县,乡村旅游最响亮的品牌是民宿。湖州市德清县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杨国亮认为,乡村旅游民宿要有所转型,德清以“民宿+旅游”作为主打品牌,探索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之路。近年来,莫干山成功培育了裸心谷、郡安里、法国山居等一批有国际水准的度假酒店,带动中高端民宿集群发展,打响了莫干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是被CNN列为除长城外,中国必去15个特色地之一;被《纽约时报》评为全球最值得去的45个旅行目的地之一。

  乡村旅游运营难点怎么破?

  “目前,大多数乡村旅游开发依托相关资源、产业、市场、景区进行单点式开发建设,缺乏系统整合和整村运营。” 芮宏道出乡村旅游的关键难点。

  那么,浙江该如何打破乡村运营的难题?

  “要积极探索开发‘政府+村集体’‘工商资本+村集体’等经营模式。”芮宏指出,一定要提升市场意识,应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的培训,实现县、镇、村、经营主体“四方”联动,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营销计划策略,来提升乡村运营能力。

  作为乡村文旅运营的初探者,杭州市临安区首创的“村落景区运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公司+村+合作社”的运营架构,鼓励专业运营团队进驻乡村,实现公司与村民共建共享。2017年,临安首开先河引进“乡村运营师”,开启“村落景区市场化运营”新模式。5年来,通过乡村运营,临安16个村落景区共完成落户项目70个,总投资达5.2亿元,吸引返乡青年130余人,各类手工匠人参与业态运营183人,增加村民就业岗位200余个。实现旅游收入1.05亿元,村集体增收408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增加1.2万元。

  一花独放不是春,乡村旅游“抱团”发展是趋势。余杭区径山镇通过村村合伙、村企携手、村民共建行动,聚集起乡村“合伙人”,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优势互补”原则,成立了以径山村、小古城村、前溪村为核心村的3个“乡村新社区”,并带动全域15个村(社区),探索“抱团连片发展”之路。“近两年径山镇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带动农副产品销售近2000万元。”余杭区副区长许玲娣说道。

  芮宏告诉记者,今年,浙江文旅部门将制订《浙江省乡村旅游促进办法》,实施乡村文旅运营“五百计划”,推出100个乡村创客团队,引驻100个运营团队,打造100个运营品牌,培训100个村支书,培育100个运营师,为乡村旅游运营持续助力。

  浙江经验的背后支撑是什么?

  2017年,浙江提出“万村景区化”战略,浙江把标准制定作为基础工作,通过“旅游+”推进景区村庄融合发展,从乡村的环境与景观、设施与服务、产品与业态、治理与保障水平等方面进行提升,优化旅游供给、深化文化挖掘与转化、强化品牌建设与推广,让“环境美、产业旺、文化兴”的美丽村庄在浙江遍地开花。截至目前,浙江全省已累计创成A级景区村11531个,覆盖率达56.5%。

  安吉余村是景区村庄建设的“佼佼者”。近年来,余村从“村庄”到“景区”,让当地村民当“主角”,成为余村的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从关停矿山到环境整治,生态旅游带动了余村农家乐、民宿的快速发展。截至2021年底,余村村集体年收入达800多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700元增长到6.1万元,乡村旅游总收入5000多万元。

  “今年五月,浙江已经启动了景区村庄2.0版建设,在万村景区化的基础上,打造新时代旅游休闲乡村。”芮宏向记者介绍,预计到2025年,浙江将推出300家左右金3A景区村庄,打造中国乡村景区化的“重要窗口”,营造百姓和游客心中的“精神原乡”。

  民宿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单元,浙江作为文化和旅游部民宿评定唯一试点省,始终立于发展的潮头。如浙江省政府率先发布《关于确定民宿范围和条件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民宿发展;承担起草首个国家民宿行业标准《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率先制定发布高于行业标准的《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浙江地方标准,填补行业空白。截至目前,全省拥有民宿1.9万余家,其中等级民宿858家,总床位超20万张,年营业收入超80亿元。

  为了更好地推动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芮宏告诉记者,接下来,浙江将实施“万户农家旅游致富计划”,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效整合闲置宅基地、空置房产、山林农田等资源,盘活乡村存量资产,充分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连片规划引入社会资本,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休闲、生态旅游、绿色康养、文化创意等兴业富民多元业态。

编辑:彭慧


作者:李亚玲
责任编辑:康小君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