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宗基:志在振兴中华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科学人生·百年”院士风采
中科院学部成立60多年来,先后选聘产生了149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2022年,百年诞辰院士有20位,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院士、吴良镛院士等。“科学强国”栏目将持续刊登这些院士的故事,展现他们的人生风采。
“我选择好了,我回到我的祖国——中国,我要去治理那条老是泛滥的黄河。”这是陈宗基在荷兰读书时立下的志向。
人物小档案
陈宗基
(1922年~1991年)
祖籍福建安溪,出生于印度尼西亚
国际著名岩石力学和地球动力学专家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科的奠基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宗基是一位赤诚的爱国者,“志在振兴中华”是他毕生的信念。
他建立起新中国第一个土流变学和土动力学研究室,开创了地球动力学这一新学科的研究,在葛洲坝施工截流现场提出关键建议。
作为中国科技界的杰出代表,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在国际交流中崭露头角,应邀赴美国、日本、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地讲学,为中国赢得很高得荣誉。
“我选择好了,我回到我的祖国——中国”
陈宗基祖籍福建省安溪县,1922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苏加巫眉镇。他少年时期便受到传统的爱国主义家教,铭记自己是一个炎黄子孙,对祖国充满了深切的怀念之情。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宗基了解到遥远的祖国有一条黄河经常泛滥,给下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于是决定学习水利,为祖国分忧。
1946年,陈宗基进入荷兰德尔夫特科技大学水利工程系学习。毕业之后,德尔夫特土力学研究所聘请他到该所进一步开展有关研究工作。1952年至1954年,他在荷兰皇家科学院著名物理学家、力学家波格斯教授指导下,引进近代流变学、塑性力学和胶体化学原理系统地进行了土流变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在国际上最早创立了土流变学,为土力学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途径。1954年,他因研究土流变学卓有成就,获得德尔夫特科技大学博士学位。
“我选择好了,我回到我的祖国——中国,我要去治理那条老是泛滥的黄河。”这是陈宗基在荷兰读书时立下的志向。
陈宗基不仅是拥有博士学位和享有盛誉的青年专家,而且精通英、法、德、荷、印尼五国语言,所以他还未毕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力邀他加盟,美国和印尼的多家研究机构也都以高薪争相邀请,然而陈宗基却谢绝繁华,回到祖国。
在葛洲坝流下热泪
1955年回国后,陈宗基先是在哈尔滨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工作。刚到哈尔滨就遇上零下45℃的寒冬,冻得害上了肺炎。他身在病房中,心在研究所,不等病情彻底好转,就急不可待地出院工作。环境虽然艰苦,陈宗基依旧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把新中国第一个土流变学和土动力学研究室建立起来。
1958年,国家决定开发长江水利资源,兴建三峡工程,陈宗基知道后激动不已,认为是施展才能报效祖国的好机会,便主动提出若干意见和建议上报国家科委。随后,国家科委决定成立三峡岩基研究组,挂靠在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长办),任命陈宗基为科技组长。
就这样,陈宗基一家从冬天滴水成冰的哈尔滨搬到了夏天酷热难当的武汉。长办的领导得悉陈宗基即将到来,十分高兴,特意为他安排了宾馆,配备了专车,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认为自己从海外归来,应该尽量和群众打成一片,不需要特殊的生活待遇。在他的再三要求下,长办只好为他提供了两间简易住房。安家后,陈宗基立即率领大家投入紧张的战斗,在短期内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试验研究成果,陈宗基的到来,有力地带动了学科发展,也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科技骨干力量。
唐山大地震发生以后,陈宗基心急如焚。为了减轻地震灾害,他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于1977年开创了地球动力学这一新学科的研究。他亲自指导筹建地学高温高压实验室,研制出一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温高压实验仪器设备,其中最大的一套被公认是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这些仪器设备为研究地震预报、成矿机制等重大课题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他对唐山大地震的机制、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和青藏高原的隆起原因作了研究。
1981年,在葛洲坝施工过程中,陈宗基应邀参加葛洲坝截流会议。大江截流时,当龙口剩下20多米时,水位迅速升高,流速加快,江中狂浪翻滚。25吨重的混凝土四面体投入龙口时,瞬间就被咆哮的江涛卷走,在场人员急得搓手冒汗,情绪非常紧张。陈宗基经过估算,当即向工程负责人提出建议,采用钢丝绳把几块四面体系在一起抛投,陈宗基的建议得到了工程单位的采纳。当连在一起的“葡萄串”抛入龙口时,江水冲不走了,大江截流终于获得成功。
变水害为水利!在大江截流施工现场,陈宗基看到万里长江第一次被人们征服的情景,激动得流下喜悦的热泪。葛洲坝建成后能够大量发电,为人类造福,他为能参加这一伟大工程的建设感到万分的荣幸。
国际首创,陈氏学说
长期以来,国家哪里有重大建设项目哪里就有陈宗基攻坚克难。国家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就成为陈宗基科学研究的课题,而他本人也在这一过程中成为世界级的科学家。
他主持建立了国际一流的土流变学、岩石流变学和岩石高温高压实验室,研制出几十种先进的仪器设备,仅岩石高温高压实验室就研制了三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温高压实验仪器设备。1957年,陈宗基提出了“黏土结构力学”新学说,用以阐明土的流变和破坏特性。挪威物理化学家罗森维斯特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证实了这一学说,后来,这一学说还被编入国外教科书。
在国际上,陈宗基提出了土的三向固结流变理论。在这之前,国际上一般都认为时间因素是由固结引起的。而陈宗基的理论则强调由偏应力张量引起的土骨架流变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得出了土力学中长期未解决的次时间效应问题。
美国著名学者莱纳茨评价说:“在现有的三向固结流变理论中,陈宗基所做的假定是最现实的。他的科研途径对今后的发展包含着不可忽略的可能性,按照他的途径进一步发展,对这一事业是有意义的。”
如今,在岩石力学、流变力学和地球动力学方面,还有许多学说与技术,被直接以“陈氏命名”。在岩土流变学方面,陈宗基撰写了70多篇论文,主要有《黏土层三向固结流变理论》《黏土的流变参数和固结系数的测定》等,在国际土力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为中国科技界的杰出代表,陈宗基终身致力科技事业,蜚声海外。1980年陈宗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4年他被比利时皇家科学、文学与艺术院选为外籍院士,1986年被比利时国王授予“利奥波德二世一级骑士”称号。
1991年9月2日,陈宗基因心脏病发作在上海逝世,享年69岁。而他的“志在振兴中华”的志向,永远值得人们学习和尊敬。
(《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李慧君 综合整理)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2年7月下旬刊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