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黄河宁,天下平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2-10-10 16:03:38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黄河,穿过了历史烟云,锦绣了大好河山,见证了中华民族经历的一次又一次的蜕变。新征程、新起点,期待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效,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人类文明,因河而生,因河而兴。

黄河,发源于世界屋脊,途经我国中北部九省区,从菏泽进入山东,在东营奔腾入海。浩浩汤汤,绵延万里,以其占全国2%的径流量,养育了全国12%的人口,灌溉了全国15%的耕地,创造了约14%的国内生产总值。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化发源地。同时,黄河又是一条水害多发河、强烈开发河、生态退化河。

黄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不到长江的7%,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生态环境补水占比仅为7.7%。部分支流生态流量不足,生态环境功能受到严重影响。泥沙是黄河的问题特征和长期治理的关键。中游水土流失造成下游“地上悬河”,曾在西起郑州、北抵天津、南达江淮间25万平方公里内频繁决徙改道。

黄河流域横跨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是我国重要经济发展和能源开发区域。但这里也是我国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最明显的流域之一。高原冰川、草原植被、湿地生态等极易遭受破坏,且修复和恢复难度大。

生态本底差、水环境脆弱的状态短期难以根本性改观,资源禀赋与承载条件差,叠加流域经济发展模式仍然偏重偏粗,煤化工、焦化、钢铁等企业沿黄河干支流集中分布,黄河流域发展可持续性不强,高质量发展压力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明显。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始终把治理黄河作为治国兴邦的大事,开展大规模的治理保护工作,书写了黄河安澜伟大奇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沿黄九省区考察调研,两次主持召开座谈会,确定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和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1+N+X”规划政策体系加快构建,推动战略实施的“四梁八柱”基本构建;水资源节约利用水平稳步提升,黄河实现连续23年不断流,不仅彻底摆脱断流危机,还持续向黄河三角洲、乌梁素海、库布齐沙漠、白洋淀等重要生态区域补水;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直言,经过沿黄九省区共同努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

不过,百里之途,行尚未半。

“到2035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国领先,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黄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到本世纪中叶,黄河流域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水平大幅提升,在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距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所提出的发展目标,我们还很远。按照“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要求,沿黄9省区同向奔赴,携手共进,才能共赢未来。

黄河,穿过了历史烟云,锦绣了大好河山,见证了中华民族经历的一次又一次的蜕变。新征程、新起点,期待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效,让黄河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2年10月上旬刊

作者:《小康》编辑部
责任编辑:风华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