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宇彤:“名校硕博下基层”无须多度解读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2-11-27 09:31:56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马宇彤

  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边远乡村,无论是县域发展还是乡村振兴,人才都决定着现在和未来。

  近来,“名校硕博下基层”现象引发媒体关注和公众热议。赞叹方认为,名校硕博的加盟,将为县域发展和乡村振兴在开阔视野、对标先进、转变观念、扶志增智等方面有效赋能;质疑方认为,县城引进名校硕博后如何确保“才尽其用”且可持续发展,存在许多变数,担心基层成为名校生的跳板。

  硕博士的职业发展与县域发展的双向奔赴,成因并不复杂,一方面,县城虽小,但工农兵学商五脏俱全,而且很多县城早已不是从前土得掉渣的样貌,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加持下,大江南北的县城各显神通,科技立县、工业强县、农业富县、文旅兴县多管齐下,平添了许多吸揽高端人才的底气;另一方面,尽管名校硕博位于金字塔的塔尖,但欲遂平生之志时,仅仅仰望星空远远不够,终归还要脚踏实地,在基层丈量人生的旅痕,吸收泥土的能量;更何况在“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的风潮下,县城的各机关岗位都笼罩着耀眼的体制内光环,对名校硕博也有着不小的吸引力。

  发展是硬道理,人才是硬保障。没有人才,一切发展皆无从谈起。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边远乡村,无论是县域发展还是乡村振兴,人才都决定着现在和未来。如果这是一座有温度的县城,不仅具有“求贤若渴”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真诚与胸怀,同时还能让来此发展的人才拥有美好的未来,实现自己的价值,那么,“名校硕博下基层”这种“双向奔赴”就能“修成正果”。

  人各有志,不可强求。当今社会,思潮多元,选择多样,对于那些偏向体制内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而言,为了编制选择基层岗位无可指摘,只是他们的到来,给基层带去了如何“用得对”和“留得住”的压力。名校硕博与下基层从来不是对立关系,只不过在人们的常规认知中,更倾向和习惯于名校毕业生大多首选“大单位”,不太会“屈尊”基层从零开始。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大城市和大平台固然有着无可替代、很难企及的各类资源和影响力优势,但也因为不常踩到泥土、很少沾着露珠而略显养分不足。基层,虽然离中层和上层较远,但是最接地气,可以零距离深切感受人间烟火,反思政策得失,遍查百姓疾苦,而且,相比于那些人才济济的“大单位”,还多了不少能够尽快脱颖而出的机会。即使有一天,名校硕博因为能力超群、表现优异而离开县城,走上更高平台,那也无须过度解读为名校生翅膀一硬、镀金完毕就远走高飞或者小地方终究留不住真龙凤,因为他们毕竟是县城培养、输送的人才,那一段基层经历也会成为他们日后报效国家、回馈社会取之不尽的财富。

  将军之路都从士兵开始,这是人才成长的规律;但哪一个将军也没有长时间地停留在士兵岗位上,这同样是人才成长的规律。对于当下的“名校硕博下基层”现象,应该鼓励多于质疑,由名校硕博和基层单位合力拿出两大难题的解决方案,一是基层单位能否为名校硕博提供与之知识储备和个人能力匹配的高端项目;二是名校硕博如何克服曾经的远大抱负与条件相对艰苦现实之间的水土不服问题,只有将这两个障碍成功跨越,名校硕博和基层单位才能不负彼此实现共赢。

85291622012715_.pic.jpg

小中大学真“证”毕业,

先坐机关,后做传媒,

人间冷暖,入眼入心。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2年11月下旬刊

作者:马宇彤
责任编辑:李煦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