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底色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3-09-21 11:18:42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周汉民

  县域经济占据着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并在促发展、保民生、护稳定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随着我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有效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变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周汉民.jpg

周汉民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十三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原院长、上海中华职教社主任、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中国强。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县域伴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的进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全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充分认识中国县域经济的重要地位

  县域是工业和农业的节点,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是我国城镇化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县域常住人口7.4亿人,占全国人口总量的52%;至 2022年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920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6万人,其中,县城及县级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30%。显然,县域经济占据着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并在促发展、保民生、护稳定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随着我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有效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变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县域经济是强基固本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效。然而,相比城市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大多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依然偏低、产业发展依然不充分、增长动能依然不足,且东西部差距较为明显。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0年,全国1760个样本县域的GDP名义年增速为5.5%,较全国低2.5个百分点,尤其是第二产业增速为1.7%,较全国低3.9个百分点。另有数据显示,2020年,268个样本大中城市市辖区以常住人口衡量的人均GDP是所辖县域的1.7倍,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人均年末金融机构存款分别是后者的2.1倍和2.6倍。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有14处提及“县域”,充分表明国家对县域发展的高度重视,也进一步彰显县域经济发展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中共二十大报告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纳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整体框架中,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做好县域经济这篇文章。

  加强县域经济要各展所长

  位于“城尾乡头”的县域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天然载体。党中央强调,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把城乡关系摆布好处理好,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党中央还在如何从整体上发展县域经济、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如何发挥县域优势、如何打破发展的束缚等方面为县域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一次专门针对县城问题发文件。

  在乡村振兴战略总体框架下,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立足自身、突出特色、各展所长。

  一是推进产业有机融合。产业融合绝不能忽视农业,更不意味着放弃农业,恰恰相反,推动产业融合的目的在于将农业做大做强,也就是建设现代农业。例如,可推动农业产业向后端延伸、向下游拓展,探索全产业链模式,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或是促进农业与旅游、康养、生态、文化、养老等相互融合,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功能农业等新业态,在“做大做强、强化特色、拓展空间、城乡联动”上下功夫,拓宽增收致富渠道。另一方面,产业是县域发展的基础,应遵循县域经济发展内在规律,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积极融入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发展,共同构建分工合理、协作紧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市场互通、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有效提升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

  值得一提的是,要引导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县域经济发展。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汇集社会各界智慧和力量,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支持,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民营经济有活力,县域发展才能有底气。

  二是畅通生产要素流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顺应城乡融合发展大趋势,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欲茂其末,必深其根。要以县域为重要切入口,不断打破阻碍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公开、透明、完善的市场规则和公平竞争的制度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自由流动,建立城乡统一市场,为县域经济释放更多的发展潜力。只有实现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才能更广阔、成色才能更足。例如,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民宅基地、耕地等资源的交易、退出机制,赋予农民更多的土地使用权、经营权、财产权,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带动更多生产要素向县域积聚、向县域流动。

  三是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我国有数亿人口居住在县域,其中相当一部分居住在县域内的乡村地区,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城乡统筹,迫切需要推动公共资源在县域内实现优化配置。要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念,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市政设施体系建设,包括交通线路、排水管网和泵站建设等,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和质量,推行县域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公共服务一网通享,更好满足县域人口对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的各类需求,让“生态、宜居、和美”成为县域的名片。

  为县域经济插上数字翅膀

  进入数字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渗透并改变着千行百业。县域经济要主动拥抱数字化趋势,主动学习数字化技能,更好拥抱现代生活、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场景。国家《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中部署了10个方面26项重点任务,其中就有一项是多措并举发展县域数字经济。因而,要夯实县域数字基础设施,推动城市智能设施加快向乡村地区延伸,加快数据资源互联互通,深化数字普惠服务。以数字化农业为例,可发展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农业生产,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物流和零售等各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和溯源,探索智慧物流、即时零售等新模式,以电子商务为抓手促进农产品的数字化流通,打造一批“小而美”的电商特色品牌。

  数字化转型可有效帮助企业提质、增效、降本,实现发展跃升,但由于前期投入高、不确定性大、回报周期长,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踟蹰不前。由此,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必不可少。要搭建县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交流分享中小企业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经验做法,针对县域层面具体情况出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鼓励平台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加强与中小企业合作,共享技术、工具、应用场景等资源,带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让数字技术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县域资源丰富、地域辽阔,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县域经济必然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3年9月下旬刊

作者:周汉民
责任编辑:风华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