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变盐碱地为宝地,中国已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赵文杰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生前有三大梦想:一是“水稻比人高,禾下可乘凉”;二是“杂交水稻覆全球”;三是“在盐碱地上种水稻”。梦想一的实质是实现水稻高产,让人们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梦想二的实质是杂交水稻走向世界,解决全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梦想三的实质是研究耐盐碱海水稻,推进亿亩盐碱地“荒滩变良田”。
为了实现梦想三,袁隆平院士在2020年1月14日特别推出“袁梦计划”,希望未来3年,开发耐盐碱地水稻种植20万亩,向全国推广到1亿亩。那么,什么是盐碱地,我们为何要开发利用盐碱地?开发盐碱地有何方法?中国在开发盐碱地方面有何实践经验?在本期《小康》杂志中,封面故事围绕“唤醒盐碱地”做了非常精彩和系统的梳理展示。
盐碱地作为包含盐土和碱土的土壤,由于土壤表层盐碱聚集,地表植被覆盖度整体偏低,一直有土地“顽症”之称。但是盐碱地又是重要的后备耕地,目前我国有5亿多亩具备开发利用潜力的盐碱地,面积约占我国现有耕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开展盐碱地实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近年来,中国在开发盐碱地方面进行了非常丰富的实践,已走出一条康庄大道。在本期杂志中,《山东东营:发展盐碱地农牧业》一文生动展现了位于黄河三角洲核心区域的东营市,通过发挥科研优势,初步探索出“以盐适种、生态优先、用养结合、提质增效”的可借鉴、可复制推广的盐碱地综合利用特色之路;《河北黄骅:昔日盐碱地,今朝新粮仓》一文详细总结了地处渤海之滨的黄骅市,多年来在全面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方面探索出土壤改良、深化旱碱麦产业全链条升级的有效措施;《内蒙古五原:盐碱地上的绿色变革》一文全面呈现了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在挖掘盐碱地潜力方面因地制宜,多管齐下,通过“五个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项目整合、土地集中流转、运用新科技来确保改良成效,探索出盐碱地改良的五原模式。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科研团队投身于盐碱地治理这一国际难题当中,也在向世界展示分享治理盐碱地的中国经验。通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分子设计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资深首席专家、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徐建龙研究员对谈,《徐建龙:育一粒良种,护一方粮安》一文精彩分享了其立志做好耐盐碱水稻育种的决心和阶段性成效;《胡树文:解开盐碱地“增粮密码”》一文则充分展示了中国农业大学胡树文教授扎根东北、山东、新疆等地区的盐碱地里进行科研攻关,在联合国为全球盐碱地防治提供中国方案的事迹;《马淑花:粉煤灰改良盐碱地》一文为我们深入报道了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马淑花研究员带领团队经过多年努力,取得用粉煤灰进行盐碱地改良的新突破。
中国已走出的这条康庄大道,虽并非一马平川,但越走越宽广。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4年1月上旬刊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