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青少年心理困境——专访北京安定医院心理治疗师何玉羊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4-01-06 08:54:32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李慧君

青少年学业、人际各方面压力大,任何人都有可能遇到自己处理不了的问题。出现处理不了的问题不是自己差,只是成长的必然过程。

  年轻一代是国家的未来,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学习和社交能力。心理健康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助于青少年群体更好地应对学业、人际关系和生活中的挑战。与此同时,青少年期也是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着年轻一代的整体发展。

  2023年初,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2022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调查显示,20万人样本中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6%,焦虑风险检出率为15.8%。2022年,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等共同发布的《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到2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当今社会亟须关注的焦点。在心理治疗等领域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北京安定医院心理治疗师何玉羊在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的独家专访时,解答了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调节等问题。

何玉羊.jpg

北京安定医院心理治疗师何玉羊 供图/受访者

  心理困境从何而来?

  《小康》·中国小康网: 在您看来,为什么现在的青少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疾病?

  何玉羊:第一,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环境及文化出现了剧烈变化,对孩子的要求也出现了剧烈变化。在20世纪80、90年代,社会各工种的收入、地位相对差距不大,家长工作也相对轻松,生存压力相对不大。虽然有下岗潮等事件,但由于处于改革开放前期,机会相对较多,压力相对较小。孩子学习、生活相对宽松,就业压力更小。进入21世纪后,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也同时出现了人与人之间差异变大、自身发展压力增加等情况。在我国从相对落后到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过程中,文化环境更加复杂,学生的压力、困惑等问题必然增加。第二,父母教育与关爱方式不匹配社会以及孩子的需求。父母所接受的教育与关爱方式相对滞后,适应于父母那个时代。然而随着社会的巨大变化,父母所习得的常见方式方法,如关注物质生活、学业较多,对孩子体验、感受关注较少等,无法匹配青少年当前面临的困扰和需求。也由于经历差异大,难以理解孩子的痛苦,很可能对孩子的支持不够,甚至出现成为孩子的痛苦和压力来源的情况。第三,学校教育方式的改变。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进步,学校教育出现知识量大、难度增加,与父母合作的要求增加等情况。第四,现在的孩子接触信息广泛,自我意识觉醒偏早。孩子了解信息多样且量大,更易促进孩子独立思考和自我发展,往往相对父母而言更“早熟”,更早出现情绪、人际关系、学业困扰等父母甚至可能都不熟悉的心理问题。第五,受生理发育限制,青少年自我觉察能力有限,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了解有限,难以发现、接纳和应对自身出现的心理问题。

  《小康》·中国小康网:父母监护人面对青少年心理问题需要注意什么?

  何玉羊:青少年期是孩子从儿童过渡为成人的准备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要准备成为成年人,要不断发展独立生存能力,从而最终和父母分离。因此,父母应接受孩子将要离开的现实,适当放手。让孩子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允许其尝试甚至失败,从而拥有他们自己的经验,为做个成年人做好准备。

  家长还可以换种方式爱孩子。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了,继续用小时候那种帮其安排、对其提要求的方式表达关爱,就不适应了。家长可转变为类似朋友的方式表达关爱,如关心其感受、发生的事情,支持其独立思考和尝试,为其成就鼓掌,当其遇到挫折时,给予理解、包容,协助孩子思考,鼓励、支持其尝试,让孩子知道外面的暴风雨再大,他也拥有父母的港湾。

  如果出现严重问题时,以家庭为单位寻求专业帮助。父母要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和自身关系密切。孩子来到人间是一张白纸,从出生到青春期,父母天然是孩子最重要的人,因此如果孩子有问题,是家庭整体有问题,而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应全家共同调整。

  《小康》·中国小康网:学校如何才能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何玉羊:学校应充分理解青少年时期必然会增长的社交需求,他们会更在意自身在群体中的形象,对同伴关系更重视,甚至出现懵懂的男女情感。学校应及时给予正面引导,协助孩子们以更健康、更符合普世价值观的方式满足自身需要,而不是一味忽视或打压。要理解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进一步觉醒,他们要去发现我是谁、我要去哪儿,学校应适当引导,并给予一定的宽容度,允许其探索。由于青少年人际关系的特殊性,要高度关注青少年中的阶级化状况,关注和保护弱势群体,对霸凌要有意识、有防范、有对策。

  如何走出心理困境

  《小康》·中国小康网:有哪些适合的方法帮助青少年拥有良好心态?

  何玉羊:接纳自己会出现心理问题。现在青少年学业、人际各方面压力大,任何人都有可能遇到自己处理不了的问题。出现处理不了的问题不是自己差,只是成长的必然过程,可以用“不摔跤学不会走路”形容。

  当下的痛苦、困扰是真实的。与成年人不同,青少年的未来不确定性、可变性很大,社交关系、生活和工作状态等,都很难预测。因此对青少年来讲,眼前的痛苦持续到未来的可能性较小。当我们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试着采取利于自己长远发展的行动、不断调整时,有可能会产生想不到的结果。要主动寻求帮助,拓宽求助对象。当遇到困扰自己无法处理时,应向家长、老师甚至专业心理咨询或医疗机构求助。

  《小康》·中国小康网: 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是否需要去医院?

  何玉羊:当出现长时间的情绪、食欲、睡眠、兴趣等变化,或躯体不适感但无法解释,学习生活受到重大影响,甚至无法上学等,需要去精神科就诊。如果学生出现实际的烦恼、痛苦,对学习、生活等影响较小,也能体验到正常的正性情绪,可寻求心理咨询,现在三甲医院均有心理科。

  在青少年心理疾病中,抑郁障碍、焦虑障碍、适应障碍比较多。进初中、高中或职高面临人际、学业、生活等全方位需适应的问题,以及学业压力、家长期望、自我期待等一系列变化,对家庭的适应和支持能力挑战大。

  焦虑障碍也是常见问题,在寻找自我的本能需求、学业压力、人际压力等增长的情况下,易出现难以平衡的冲突,从而产生对未来的恐慌感,自信降低。当长时间出现焦虑情绪且无法调整时,甚至可能出现焦虑障碍。抑郁障碍与自我调节能力和支持不足关系较大。青少年自身无法处理问题,且无人能理解帮助,他们长时间处在孤立无援的境况下,痛苦无法消除也无望消除,易出现严重抑郁情绪、退缩和自我攻击等,甚至出现抑郁障碍。

  《小康》·中国小康网:从社会、家长和个人角度,青少年怎样才能拥有一个健康心理?

  何玉羊:从社会来讲,我们可以加大以家庭为单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孩子和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从识别、处理、求助等多个角度给予帮助。同时建立利益共同体的家-校-社会联盟,将教育、照护等工作变成分工协作,避免责任推诿、互相攻讦的情况。

  从家长来讲,应意识到孩子的问题也是自己的问题,应共同改变,以身作则让孩子看到成长的力量,增加对自身和未来的信心。应及时调整关爱策略,成为孩子的后盾而不是领路人,让孩子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自由发展,成为他自己,创造他自己想要的人生。

  从青少年来讲,应接纳自己处在一个想做大人又不太知道怎么做大人的时期,应接纳和承认自己经验不足,就应该不那么完美,同时不断反思总结、勇敢尝试,主动平衡学习、生活、社交等,摸索适合自己的自我调适、应对问题和自我平衡的方式方法,初步回答我是谁、我要往哪去的问题。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3年12月下旬刊


作者:李慧君
责任编辑:白静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热点文章
独家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