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留住历史的自然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戴荣里
记住历史,才能不会背叛祖先,才能回归到城市文化和自然生态的平衡,这种自然对后代有着不可估量的精神激励作用。
参加画家况晗先生的《树影、鸽子、人》新书发布会,感慨颇多。况晗先生作为科班出身的画家,能把中国画技法和国外油画技法结合起来,运用宽铅笔,画出描绘出胡同风土人情的铅笔画,让一个城市的历史留存在画面上,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对京城文化保护的贡献。
初来北京的南方小伙子况晗,在寒冷的冬天,感知京城的寒冷与南方水乡冬天景色的对比。墙缝里藏着的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灰尘,这与南方冬天里的绿意盎然不同,在胡同里居住,况晗也感受到更多市民生活的朴素。左右邻居的嘘寒问暖,让况晗找到了家乡的感觉。他在画面里找到了属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表达。他要用自己的画笔把一个城市古老的历史记录下来。受外国一位画家铅笔画的启发,他选择了用宽铅笔来描绘一个京城的胡同。
况晗背着沉重的画架,开始了一年四季在工作之余的奔跑。他几乎走遍了北京的每一个胡同,认真观察着破旧的门楼、陈旧的砖墙、腾飞的鸽子、调皮的孩子、蹒跚的老人。在他的画笔下,宽铅笔很好地表现了北京胡同的黑白、明暗、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在况晗先生具有穿透力的铅笔画作品里,你能清晰地感知到他所表达的那份历史的自然。这是一位画家对一个城市最真切的感知。
况晗的画笔在与推土机赛跑。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一些胡同会无可奈何地在一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况晗感觉到这种紧迫感对一位画家的召唤。他不知疲倦,日复一日地奔波在一条条胡同里。他用自己微薄的收入买来大量胶卷,拍摄了一个又一个胡同,用宽铅笔一点点描摹着胡同的变迁。剃头挑子、糖葫芦、玩呼啦圈的孩子、下棋的老人、行走的三轮车——这一切,化成况晗对一个城市真实的表达。有游居海外的北京人,从况晗描绘的胡同里,回忆起曾经的童年,潸然泪下,称赞况晗留下了这一幕幕历史的瞬间。
宽铅笔画需要融合各种技法,也需要运用肩力和腕力。常年宽铅笔作画,况晗先生的手指都有些变形,肩胛骨也因为长期用力而钙化,他每月要打四次封闭针才能坚持正常工作。但况晗先生却执着地行走于大街小巷,认真画着胡同里的一切。他要记住这历史中的自然,让自然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一个城市生活曾有过的灵魂,找到属于城市居民曾经有过的生活记忆。
况晗的努力是有效的,体现着一个文艺工作者对一个城市的贡献。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的沉淀,历史的沉淀会开拓一个城市文化的疆域。北京是一座具有丰富文化历史感的城市,如何保护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不被高楼大厦所淹没,不仅需要对名胜古迹的百般呵护,更需要引导有识之士对历史自然的寻觅、挖掘和留存。铅笔画是一种留存,文字是一种留存,音像也是一种留存。
城市的发展需要历史的记忆。当下,有很多人关注北京胡同,既有专业的,也有非专业的。这些朋友怀揣着一份责任,记录着胡同曾有的历史。在他们的珍藏中,真实记录着胡同的过往、历史的自然。从某种意义上说,保持这种历史的自然,就是保留一个城市文化的基因。记住历史,才能不背叛祖先,才能回归到城市文化和自然生态的平衡,这种自然对后代有着不可估量的精神激励作用。
偏向于城市建筑的作家,
动情于哲学思考的工程师。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4年1月下旬刊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