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未来产业的竞合与启示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丨《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于靖园
从全球看,未来产业正成为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全球经济产业竞争最激烈的战略必争之地。
摄影/宁颖
未来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研究一样,都是政策性概念,所以各国、各界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关于未来产业,学界讨论得比较早,亚历克·罗斯2016年出版的《未来产业》一书把“未来产业”概念推广到全球。
未来产业更多来自世界各国和地方政府的产业发展实践。21世纪以来,美欧日韩英等国家和地区陆续颁布未来产业相关政策和提案,对未来产业的支撑框架和发展方向做了综合性战略部署。
美国对未来产业发展的全面部署
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佼佼者,美国在促进未来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2009年奥巴马政府出台《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投资1200亿美元用于科学研究、基础设施以及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的更新。2018年特朗普政府发布《美国重建基础设施立法纲要》,重点投资建设5G通信基站、宽带网络、大数据等基础设施,加大高速互联网技术等新兴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抢占未来产业布局战略制高点。2021年拜登政府再次签署《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旨在布局电网和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最具战略性、最有效的投资。
2017年美国科技政策办公室提出未来产业包括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先进通信/5G、先进制造和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和新兴领域,强调这类技术和产业将给通信、教育、医疗等带来革命性变化,并为解决科技、经济、社会难题提供新技术新工具。
自2018年起,美国陆续颁布未来产业相关法案,助力未来重点领域产业发展。为确保美国太空领导地位,2018年3月,特朗普政府颁布《国家太空战略》“概要”,航天产业成为未来美国太空治理的奠基石。
2019年2月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发布《美国将主导未来产业》报告,首次将未来产业作为国家战略,并在此后的多份政策文件中强调增强在未来产业和相关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还积极争取国际标准制定过程中的话语权,如发布《关键和新兴技术国家标准战略》。在2019年2月和2020年8月的白宫新闻发布会上,美国宣称在人工智能、先进制造、量子信息科学、5G/先进无线技术和生物技术领域将占据领导地位。2021和2022财年的美国政府研发预算备忘录中,都提出保持在未来产业上的财政投入的领先地位。同时在2021年推出的《无尽前沿法案》中,先进软件、计算机硬件、量子信息、先进制造、通信技术、生物技术、数据、新能源等10个领域成为未来关键科技研究领域,并且每三年进行领域更新,使之成为紧跟美国经济发展的产业。美国白宫发布《关键和新兴技术国家战略》,重新定义20项关键和新兴技术,提出全力维护美国在量子、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导地位;2022财年《政府研发预算优先事项》中提到,大力支持国家安全、未来工业、能源环境、空天科技等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必争之地 发展未来产业是打造全球竞争新优势、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战略先手棋。摄影/宁颖
2021年1月,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向拜登政府提交了标题为《未来产业研究所:美国科学与技术领导力的新模式》的咨询报告,提出设立未来产业研究所。该报告反映了美国对于提升产业创新体系、强化未来产业竞争的组织设计思路。该报告建议的未来产业研究所是一个新的世界级、多元参与的研究所,是充分利用美国国家实验室的力量,整合多个研究领域,跨越前沿研究和产品开发阶段,成为产业界、学术界和非营利组织共同参与的平台。
《美国将主导未来产业》报告将人工智能、先进制造、量子信息科学技术、5G四大关键技术领域视为美国新型基础设施。科技基础设施作为激发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美国高度重视其建设。
近年来,美国能源部提出实施“前路计划”,设立“百亿亿次计算项目”,部署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解决并行性、内存和存储问题,为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运算支撑;在南达科他州开工建设长基线中微子设施,开展地下深层中微子试验场所。为提高国家生物安全,美国新建5家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包括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加尔维斯顿国家实验室、美国国家生物卫生分析与对策中心等。在人工智能领域,美国发布《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规划》,提出要开发人工智能共享数据集和测试环境平台,开发开源软件库和工具集等。现阶段美国技术基础设施和创新支持体系已经较为完善,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未来产业变革趋势积累了显著优势。
欧盟也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和前沿产业的发展,2019年发布《加强面向未来欧盟产业战略价值链》,正式划定未来产业六大关键领域,并在2020—2021年先后通过多个法案,提出欧洲工业发展的未来愿景,试图重振制造业并再次引领全球工业发展潮流。英国提出未来产业发展战略,最初是着眼于应对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为应对人工智能和数据等四大挑战,重点发展相关未来产业,英国多次提出构建卓越科研体系、将英国技术发展提升到未来十年全球科技的前沿的战略目标和优先行动事项。
日本提出“社会5.0”概念
在机器人以及人工智能领域,2014年6月,《日本经济再生战略》修订版提出,日本应争当世界领先者,实现“机器人革命”,9月成立“机器人革命实现委员会”,2015年颁布《机器人新战略》。2016年,日本在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16—2020)》中首次提出“超智能社会”(社会5.0),指出人工智能是实现“超智能社会”的核心一环;同年4月,以总务省、文部科学省、经济产业省为核心创建了“人工智能技术战略会议”,发挥相关研究的“司令塔”职能。2016年,日本还出台了《官民数据活用推进基本法》。
日本在2016年正式提出“社会5.0”的概念,要解决经济社会问题而开创美好未来,共同拥有一个能够为人类带来更美好生活的“超智慧社会”,并在此愿景下,对未来产业的前沿技术持续进行部署。在此牵引下,于2016—2020年陆续发布各年度的《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确定了面向创造未来产业将采取的年度重点措施;多次提出聚焦发展生命健康、交通出行等未来产业领域,前瞻未来产业发展趋势。
2017年,日本设立了“IoT新时代的未来建设研究委员会”。2017年被确定为日本的“人工智能元年”,2017年3月“人工智能技术战略会议” 制定《人工智能技术战略》,提出具体战略路线图,即2020年前后在各有关领域实现人工智能的有效利用;2025—2030年,超越个别领域,实现人工智能的一般化应用并促生新型产业;2030年之后,各领域复合型交融,利用人工智能构筑新的社会生态。另外,日本的前沿材料与纳米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动材料领域的科技革新也是日本布局的重点。2018年7月,作为日本最高科技创新决策机关的“综合科学技术创新会议”(Council for Science,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CSTI)发布第二期战略性创新推进计划(SIP),提出主要资助网络空间、材料开发、光及量子技术等12个领域。2019 年11月,日本科技政策研究所发布《第11次科技预测调查综合报告》,描绘了“科学技术发展下社会的未来图景”,明确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等16个重点研究的未来技术领域。
2020年,日本在《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2020》中明确提出,要面向未来产业及挑战社会变革的人工智能、超算、大数据、卫星、清洁能源、生物技术等领域。虽然具体内容各有不同,但发达国家政府部门和智库机构所关注的未来产业主要集中在信息、生物、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具体包括人工智能、物联网、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纳米材料及新型材料、精准医疗、基因工程、新能源和节能技术、太空科技、自动驾驶汽车、人体增强等。
韩国同样对未来产业展开了大量的部署,2019年2月发布《政府中长期研发投入战略(2019—2023)》,明确提出发展未来和新产业;同年6月,在《制造业复兴发展战略蓝图》中再次提出发展未来产业前沿技术,鼓励在半导体、未来汽车、生物技术领域开展大型公私合作研发等。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撰写的《未来产业:开辟经济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一书中提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范围内深入演进,加快布局未来产业成为主要经济体抢占世界科技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抓手。从美国、欧盟、德国、英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推出的相关政策看,都是立足本国(地区)的优势领域、产业特色等,围绕量子科学、人工智能、未来网络、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空天海洋等从不同方向切入和着力,加大突破性技术和硬科技领域的研发投入、培育和吸引多层次人才、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强化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的作用几乎成为主要国家的共同政策选择。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推动未来产业的发展应该在洞察全球未来产业布局和发展态势的基础上,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体制优势,从提升科技研发水平、研发效能、研发投入、基础设施、人才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未来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近期,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战略规划处处长、国家信息中心未来产业和平台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胡拥军,受邀参加第四届智库科学与工程研讨会未来产业产业专题论坛,并围绕未来产业发展形势与支持导向做主题报告。
胡拥军提出,未来产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从全球看,未来产业正成为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全球经济产业竞争最激烈的战略必争之地,发展未来产业是打造全球竞争新优势、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战略先手棋。面对新一轮技术产业变革,我国与发达国家处于未来产业发展的同一起跑线,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锻造非对称技术产业优势不容错过的战略机遇。从国内看,未来产业正在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加快培育新支柱产业的关键领域,发展未来产业是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胜负手,不仅有望培育形成一批千亿级甚至万亿级新支柱产业与产业集群,还可通过广泛赋能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发挥更大作用。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4年2月上旬刊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