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与通州的高质量协同发展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4-02-24 13:47:43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郭煦

三河市发力协同发展红利惠及千家万户,积极推进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与通州区共建共享,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2023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九周年。九年来,北三县与通州两地,一衣带水,声息相通。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特别是2020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从国家层面为推动通州和北三县协同发展进行“顶层设计”。自此,两地协同发展、联动发展驶入快车道。

  在北三县与通州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三河市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四统一”要求,抓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一“牛鼻子”,对标看齐、服从服务、主动融入副中心,全力打造与通州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

  京唐城际铁路建成通车,三河步入“高铁时代”;国贸至燕郊“定制巴士”开通,跨省市通勤人员1小时快速直达北京中心城区;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河北段全面加紧建设,北京地铁连通三河即将成为现实;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中心项目落地实施。

  通州区与北三县已连续5年举办项目推介洽谈会,累计签约211个项目,2019年至2022年共签约161个项目,落地144项。仅2023年一年,签约项目就达50个,意向投资金额约426.81亿元,中关村通州园与燕郊高新区开展战略合作,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延伸产业链条……三河市与通州两地合作共赢的鼓点如马蹄声般迅疾。

京唐高铁燕郊站。郭煦摄.jpg

摄影/郭煦

  交通一张网,“蓝图”变“通途”

  交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三大重点领域之一。这几年,三河市加快建设连接京津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主动谋求对接。

  作为高质量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的标志性线路,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西起朝阳区东大桥,东至平谷新城,途经朝阳区、通州区、河北省三河市、平谷区等地区,串联了CBD核心区、城市副中心、燕郊、平谷新城等重点功能区,线路全长约81.2公里,分为北京段和河北段。该项目是“轨道上的京津冀”重大示范工程,在三河设5个站,神威大街、潮白大街站建设已完成工程量的60%以上,北京地铁连通三河即将成为现实。

  随着“三河号”盾构机刀盘徐徐转动,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河北段首台盾构机已于2023年7月初在神威大街站顺利始发,标志着河北段长达14.6公里的双线盾构区间开始掘进施工。

  中交一公局集团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16标项目机电工程师平洋介绍,“三河号”盾构机设备总体长度109米,总重1400余吨,由三河市燕郊开发区神威大街站始发,将承担燕郊站至神威大街站区间左线约3949米的施工任务。2023年10月20日,随着红色刀盘的缓缓转动,轨道交通22号线河北段潮白大街站—高楼站区间右线盾构机“携同号”顺利始发。截至目前,轨道交通22号线河北段计划投入的6台盾构机全部完成工厂验收工作,4台盾构机顺利始发,后续两台盾构机正陆续进场。轨道交通22号线建成通车后,三河市与北京市将实现轨道交通的快速互联互通,为推动与通州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步入快车道,跨城交通已经成为许多三河居民的生活日常。早高峰时期的三河市燕郊站人声鼎沸。“过去从燕郊到北京基本以公交为主,因堵车在路上耽误个把小时是家常便饭。现在高铁开通,半小时就能抵达北京站。”每日,家住燕郊、在北京工作的杨建飞,从容不迫地乘高铁列车通勤。

  协同发展东风劲,交通建设立潮头。目前,三河市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日益完善,交通一体化跑出“加速度”。路网更畅通,先后建成2座潮白河大桥、1座立交枢纽、2条高速,联手通州、顺义、平谷打通3条“断头路”。

  公交更便捷。17条北京公交线路、46条域内公交线路串联全域,与通州、顺义、平谷实现公交“零距离换乘”。国贸至燕郊“定制巴士”正式开通,早晚高峰投运车辆28辆、日均运送通勤人员2500余人次,通勤时效提升50%以上。燕郊金谷大街公交综合枢纽一期投入运营,全面投用后可满足360辆京冀公交和180辆社会车辆、80余辆长途客运车辆停放,即将无缝衔接北京公交。

  三河市不仅居住着往返北京的通勤人员,也是诸多北京长者养老栖居之地,他们渴望三河市宽敞的空间,又离不开代际关系和大城市优质的医疗资源,而一条条进京通道的打通,拉近了两地的时空距离,也为他们免去了交通不便的后顾之忧。

  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是继大兴国际机场后北京又一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工程,眼下7000名建设者和500多台(套)机械设备不分昼夜轮班运转。2024年底主体结构完工后,这里将汇聚两条城际铁路、一条市郊铁路、四条地铁线路。

  这座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还预留了城市航站楼建设条件,远期计划实施2公顷运河滨水码头项目,是每座站台可容纳千人同时候车的“水陆空”超级工程。

  打通进京“堵点”,三河与北京的交通一体化驶入“高速路”。已建成通车的燕潮大桥从北京六环开车15分钟即可到达河北燕郊。高耸的桥塔支撑着19对斜拉索钢缆直冲云霄,宛如一架庞大的竖琴,蔚为壮观。夜晚,桥梁两侧路灯点亮,灯光与倒映在潮白河中的斑斓波光构成燕郊壮丽的夜景。

  造福数十万“上班族”的燕郊西出口改造项目通车,进京“咽喉”得以疏通。作为三河市首个钢混组合梁立交桥,该项目汇聚了102国道、通燕高速、京榆旧路、思菩兰西路、燕顺路,形成了“五路汇聚”的特殊交通状况,新建主线双侧加宽16米分离立交桥1座、20米分离立交桥1座,新建匝道跨线桥5座,让燕郊进京时间缩短至10分钟。

image.png

互动 国家高度重视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目前,三河市与北京潞河中学合作办学。摄影/郭煦

  产业一条链,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

  越织越密的交通网不断拉近三河与通州区的距离,更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步伐频频提速。走进三河市兴远高科产业园内的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部件组装、整机测试、成品检验等生产车间井然有序。一台台全自动流动分析仪、原子荧光光度计等半成品整齐排列,明确标示,工作人员手持工具埋头操作。

  作为国内原子荧光光度计第一大生产商和销售商,该公司从北京朝阳区迁至兴远高科产业园后,改进生产工艺流程,实现了规模化生产。“这里与北京城市副中心仅一河之隔,交通便捷、配套齐全,人力资源成本有优势,给企业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成长空间。”海光仪器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前,三河市组建招商促进中心深入开展“对接央企 深耕北京”专项活动,已累计承接北京转移项目154个、总投资903亿元,涵盖装备制造、信息技术、医疗健康、科技服务、新材料等诸多领域。

  2023年9月19日,2023年北京通州·河北廊坊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在河北大厂举行,两地现场签约50个项目,涉及产业、公共服务、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意向投资额超400亿元。自2019年以来,共有210余个项目签约北三县,意向投资额超1500亿元。

  此次洽谈会上,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三河市签约“智能变频技术及分布式工厂项目”。该项目规划建设智能伺服电机、控制器、直流无刷电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中心,引入整个产业链在三河市落地,项目将以校企合作形式打造分布式乡镇特色产业集群,开展新型职业教育促进乡村振兴。

  近年来,三河市绿色食品、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等产业亮点纷呈,四大特色产业集群营收516亿元,凝聚起推动三河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立足打造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产业聚集区”,三河市集中精力推动19平方公里燕郊科学城规划建设,目前区域内已落地有研、科达等项目33个,占地约3700亩,总投资超200亿元。《三河市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战略路径研究》工作基本完成,初步明确了战略定位、战略布局和战略路径。会同北投集团完成《中关村科技园·燕郊园产业策划概念方案》,明确“2+4+1”现代创新产业体系(即以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产业为基础,以合成生物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慧物流装备、智慧农业装备为核心的四大产业集群,以创新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一心两区三片”的空间规划格局。

  三河市还举办以“协同创新·融汇三河”为主题的北京·三河科技装备产业推介会,“特种智能控制装备研发制造项目”等11个项目集中签约,签约总金额20.8亿元,涉及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深入开展“对接央企、深耕北京”专项活动,积极参加北京·河北廊坊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承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中心、首都央厨·北供食品冷链物流基地等北京转移项目42个、总投资535亿元。立足打造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产业聚集区”,成功引入北投城市运营管理公司。

  三河市发布的官方消息显示,将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做大特色产业,积极对接北京“2441”高精尖产业体系,以配套北京产业链、壮大自身产业链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实施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培育行动,力争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年内营收增长8%。加快发展康养产业,瞄准北京养老康养需求外溢机遇,依托燕达国际健康城等龙头平台,积极发展健康养老、老年医学检验和医疗服务、老年用品制造等养老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产业,抢抓北京农产品保供优化布局的战略机遇,打造北京东部地区农产品保供和冷链食品物流基地。深入挖掘文旅资源,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和创意农业。

  在推进项目建设方面,将动态完善“七个项目库”,坚持“四色管理法”,推动航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等32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燕达陆道培医院等21个项目加快建设,星谊银河二号供应链基地等13个项目建成投产。

  加快打造承接平台,紧盯新一轮非首都功能疏解机遇,围绕“科创燕郊、智造三河”定位,积极引入和承接北京高端生产生活要素和资源,加强与中交集团、北投集团合作,共同推进轨道交通平谷线TOD项目开发建设;推动燕郊高新区、经济开发区与中关村通州园等北京市产业园区对接,承接更多转移项目,力促中关村三河产业园挂牌运营;确保经济开发区科创园、潮白云谷科创园建成投用。

  公共服务一本账,拉平发展差距

  北京潞河中学三河校区校园里,回荡琅琅书声。“学校由总部派驻干部教师担任执行分校校长及管理层,全面负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总校老师与分校老师一对一结对子,在教研教学等方面促进提升,推动三河教育高质量发展。”北京潞河中学三河校区校长孟洪峰表示。

  2021年,北京实验学校三河校区和北京潞河中学三河校区揭牌,全部按照北京标准建设,形成了“北京+三河”良性互动。两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朝着与北京总校“同形、同构、同质”办学目标迈进。北京实验学校三河校区八年级语文教师肖婧宇说:“年轻教师有机会定期去北京海淀本部跟岗学习。我们跟着师傅学习班级管理以及课堂教学经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学生参与度更高了。”

  目前,北京潞河中学三河校区、北京实验学校三河校区逐步实现与北京本部“同形、同构、同质”,联合开展教师交流活动70余场。应急管理大学完成10项学院实质性融合工作。

  三河市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教育是民生之基,医疗是民生之需。在推进“健康三河”进程中,三河市方向准、步伐稳。目前,国家老年病防治中心暨北京医院三河分院完成初步选址;陆道培医院加快建设;京津30家医院成为住院患者医保异地直接结算定点医院,开通京津冀跨省市异地就医住院、门诊、门诊慢特病直接结算医疗机构增至36家、15家和9家。

  “这儿离北京近,环境优美,就医看病也不用两地来回跑。一旦出现头疼脑热或者突发急病,紧挨着的三甲医院就能看病、拿药,北京医保卡可以直接结算,生活方便舒心。”2018年,经过一番考察,北京老人宋德铭住进了与通州区一河之隔的三河市燕郊燕达金色年华养护中心,跨省市养老。

  作为首批京津冀养老工作协同发展试点单位之一,养护中心落地了北京市养老机构运营补贴,毗邻的燕达医院率先实现京冀医保互联互通。仲夏时节,养护中心内绿树成荫,宾馆式养老公寓里整洁温馨,沙发、电视、冰箱一应俱全,床头安装着输氧管线等医疗设备。天轨移位系统可助力半失能老人洗浴、如厕,沙发、床前和老人随身携带的一卡通上都有紧急呼叫系统,有异常情况可一键呼救。目前,5000多名老人已入住这里,约95%来自北京。

  在2023年9月19日举行的2023年北京通州·河北廊坊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上,三河市卫健系统签约3家北京三级医院,通过开展合作全面提升三河市医疗卫生诊疗能力和水平,助推两地医疗卫生工作高质量发展。

  推介洽谈会上,三河市卫生健康局与北京通州区妇幼保健院签订以托管为目标的战略合作协议,三河市中医医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建立以托管为目标的深度合作关系,三河市儿童医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八大处整形外科医院签订颅面创伤整形修复联盟合作协议。

  三河市紧紧抓住北京医疗资源有序疏解延伸的有利时机,积极谋划,明确医院发展定位及对接方向,精准与京津冀优质医疗机构洽商对接,全力推进各项招商工作落地生效。截至目前,三河市共有10家二级及以上医院与北京等地23家医疗机构开展了深度合作。上半年,与北京等地医疗机构共建6个重点专科,每月保障不低于150位知名京医赴三河助医惠民,专家坐诊达1500余人次,诊疗患者超3.1万人次。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三河市发力协同发展红利惠及千家万户,积极推进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与通州区共建共享,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又脏又乱的农村环境成为过去时,现在村里的卫生和城里一样干净。”三河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后,村民们切实体会到了整洁城乡环境带来的身心愉悦。

  以城乡环卫一体化为切入点,三河市对标北京质量、北京标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引进北京环卫集团进驻服务,构建“精细化、高标准、无缝隙、全覆盖”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服务模式,实现域内12条国省县干道、256条城区主次干道、所有村与村连接线及10个镇385个村街环境卫生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建设和运营管护。

  立足于落实“四统一”特别是统一标准的要求,三河市加快“京标服务”全覆盖。截至目前,三河市运用市场化手段相继引入北京热力、北京环卫、北京建工、北控水务、金都园林等京企负责域内市政服务,运用“京标服务”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4年2月下旬刊


作者:郭煦
责任编辑:明晓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热点文章
独家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