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半边天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4-03-07 13:48:13

  前言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3月8日国际妇女节。这是一个向全球女性致敬的日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女性始终扮演着多重角色,她们既是母亲、妻子、女儿,也是职场中的精英、创新者和劳动者。我们透过镜头看到,女性在职场中的专注与负责、面临挑战和困难的坚韧不拔、追求梦想的胆大心细、平衡工作与家庭生活时的智慧与勇气......女性的力量不容小觑,撑起《职场半边天》的,是伟大而又平凡的女性!(文/廖艳 策展人/刘坚)

2.jpg

  1.《翱翔蓝天——蝴蝶翩跹于长空》

  摄影/冯泊玮    指导/刘坚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提到飞行员,脑海中浮现的,一定是穿着带有四条杠肩章的制服,身形干练的男性。但是,在这个男性占多数的行业里,也有那么一群女飞行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李南茜,河南漯河人。是一名运动型飞机的驾驶教练,从飞行表演队队员转型成教练后,平时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员如何驾驶轻型运动类飞机、指导运动类飞机执照的考试。回忆起与飞行的初次相遇,李教练认为是“兴奋远大于恐惧”。

  谈到从飞行到教他人飞行的转变时,李教练认为最重要可能就是需要更多的自律。毕竟无论什么时候,飞行第一要务就是安全,需要更大程度调整好自己的状态迎接教学和飞行。“地面苦练,空中精飞”是李教练的一句口头禅,在学员正式飞行前她都会确保自己在地面讲清楚了所有技术动作和理论知识。

2.jpg

  2.《记者张扬——选择一种生命体验》

  摄影/李梦伊    指导/刘坚

  2020年,因为一条时长3分钟的两会vlog短片,张扬被更多年轻人认识。借助这种新形式,时政新闻的报道场景和记者工作的幕后花絮被呈现出来,她也被亲切地称为“羊羊姐”。在十余年的记者生涯中,张扬出现在全国两会、载人航天发射、三星堆遗址等多个领域的重大新闻现场,探索平衡权威声音和个人表达的有效路径,更好地实现主流观点、主流价值的破圈传播。

  2023年,《权威访谈张扬对话王亚平:重返太空的183天》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新闻访谈一等奖。

  去探访、去记录、去分享,是记者这个职业对张扬最大的吸引力。她说,能把理想变成职业、变成事业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今年是她做记者的第15年,带大家去看更大的世界,用作品传递力量与温暖,张扬还在路上。

2.jpg

  3.《音乐剧教授杨扬:在不同艺术领域里坚持自由创作》

  摄影/王韵怡   指导/刘坚

  今年是杨扬在中国传媒大学表演系任教的第二十四年,她曾获得过中国戏剧类奖项的最高奖——“中国戏剧奖”。从舞蹈编导跨专业到音乐剧,她笑称自己和学生“有代沟”——有时候她比年轻人更加新潮,对新鲜事物抱有更强烈的好奇心。对杨扬而言,学习的目的并非为了创作,功夫往往在“戏外”。是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持续观察与体验,才让她有了回过头来创作的机会。去年,她主导了国家博物馆与中传联合打造的音乐剧项目《盛世欢歌》,将汉代文物击鼓说唱俑、曲艺、川剧等等民族元素全部融合进了剧目之中。而研究历史,恰巧是杨扬平常的爱好之一。从舞蹈到戏剧,杨扬希望自己始终能够自由地进行创作,未来她可能还会再跨界到电影等其他艺术领域,通过不同类型的作品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与主张。

2.jpg

  4.《仁心厚德,半生芳菲》

  摄影/曹奕琳    指导/刘坚

  这张照片的拍摄对象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的主任医师林华。门诊和病房是她工作的两大主阵地,在这里,林医生日复一日的接诊、查房,用学识和经验将复杂的病症抽丝剥茧,耐心地给出最适当的建议。林华医生的职责并不包括拿起手术刀,但敲响键盘与拿起笔的职责,也同样并不轻松。面对来自天南海北,焦虑又期待的病人和家属,她每一步的诊疗建议都需要字斟句酌,代表着对病人和职业的责任心。“如果在当地诊断不好,大部分的医院就会说,你再去北京宣武医院看看。所以我们遇到的疑难杂症是最多的,因为你就代表最高水平,你不能让你的病人再去美国吧。”最初,医生这一职业对她而言,是世俗印象中“女孩子常常选择的职业”;而现在,代表着“干一行爱一行”的人生意义。

2.jpg

  5.《绘飞天之梦,筑国潮之风》

  摄影/蒲子菲    指导/刘坚

  她叫徐若昭,字樱陌,初听起来就让人觉得是一个会出现在武侠小说里,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温婉才女。她浑身散发着恬静的气质,衣上的花纹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她是一名老师,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同时,作为一名90后,她热爱国潮文化,热爱创作。她说:“那个时候还没有‘国潮’一词,我就在尝试探索‘国潮’艺术风格了。”敦煌的飞天壁画是她很喜欢的元素,于是她把这些加入到了自己的创作中,比如这幅《行愿吉祥》:两名神女正在飞翔。徐老师用细腻的笔触将神女轻盈的姿态全都描摹了出来。她说喜欢敦煌壁画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就是着迷于传统文化的魅力,并想通过创作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中得到新生。

2.jpg

  6.《花旦店主》

  摄影/曾熙蕾   指导/刘坚

  店中包着馄饨的老板娘说话为什么有南方戏曲的腔调?林阿姨的家乡是福建省莆田市,和丈夫一起接手叔叔在北京经营的馄饨店,将近六年了。在此之前,她是一名莆仙戏花旦演员。虽然林阿姨也喜欢经营馄饨店这份新工作,但她将微信头像设置为了自己的莆仙戏花旦扮相。春节回到家乡时,她仍然会在村里的剧院表演莆仙戏并拍照记录,留存花旦生涯这一生活中锦上添花的、纯粹的热爱和惦念。本图片拍摄于2023年的冬至。对于莆田人来说,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冬至前夕,林阿姨用家乡寄来的糯米粉搓好了小汤圆。冬至当天,煮好汤圆后撒上家乡带来的花生碎和白砂糖,一碗带有家乡味道的冬至必吃佳肴就完成了,慰藉着异乡人在寒冷冬日的思乡之情。

2.jpg

  7.《主持人嘉佳——从电台出发奔向旷野》

  摄影/余嘉敏   指导/刘坚

  李嘉佳是个标准的“斜杠青年”,从广西卫视电视主持人到2008年奥运火炬手,从北京交通广播电台主持到成立1039骑行队,和嘉佳老师第一次见面时,她刚从南极考察的队伍中回到北京,切换回主持人的身份参与台庆。

  嘉佳的本职工作是在北京广播电视台的直播间里为听众播报交通路况,而在工作之外,她更乐于待在没有天花板的地方。嘉佳说自己是“真的觉得生活很好玩”,不管是一日徒步50公里,还是台湾环岛骑行100公里、在南极划皮划艇、在海拔3000米的高原放坡冲下来,正如嘉佳老师所说的,她从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只要速度一起来,我都觉得我只是没有翅膀而已,不然我一定飞了。”

2.jpg

  8.《母亲是老师的另一个名字》

  摄影/刘笑尘     指导/刘坚

  刘卓是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授,从业20多年来,累计做过3年辅导员、10年班主任,最早带的2002级播音本科班正是尼格买提和乒乓球世界冠军杨影所在班级。由于喜欢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她总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卓姐”。“见证学生们的成长与长成,为党和国家输送更多新时代传媒领域的优秀人才”是她觉得最快乐的事。刘卓说:“做了母亲的教师会对学生多一份母爱般的关怀,有时会把学生当做孩子。”也许,母亲也是老师的另一个名字。尽管劳累,尽管忙碌,尽管坎坷,刘卓还是一如既往地用爱与敬业填补家庭和事业每一片空白,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2.jpg

  9.《常护士长,一位医院里的“女交警”》

  摄影/李敏   指导/刘坚

  2024年元旦刚过,常红迎来了自己护理工作的第25年,同时也迎来做管理的第20个年头。1999年,常红进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工作,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护士生涯。从一名普通的神经内科护士,到2004年成为病区护士长,再到2014年担任神经内科的科护士长,一路走来,常红始终告诫自己和学生:“病人躺在那,护士的一个眼神都很重要,你就想假如这是你的亲属,你该怎么做。”多年以前,作为病区护士长的常红把一段吸痰管接在开塞露的插管上,很好地解决了脑卒中、帕金森患者的便秘问题,“小小的临床的改变却可以解决病人的大问题”。

  这位年轻的护士长就像一位医院中的“女交警”,心怀病人,横向抓科研建设,纵向管人才培养,守好着医院里的“十字路口”。

2.jpg

  10.《“如果一个女脱口秀演员不讲性别话题”》

  摄影/崔嘉怡     指导/刘坚

  盖朵,脱口秀演员,俱乐部京酿喜聚主理人。

  她指出,女性脱口秀演员在职场中会面临很多困扰。无论化妆与否,可能都会受到观众的评判,不化妆是不认真对待舞台,而精致打扮可能被指责太有风尘气。全是女演员的场子,观众可能还会刻意对比每一个上台的女演员。但她们也有独特的优势。女性的感情更细腻,通过女性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并传达给观众,更能让观众共情。

  盖朵商演的段子里几乎没有女性话题,主要是生活叙事和社会观察式的喜剧。

  “抛开性别话题,我依然可以用生活中的小事让大家开开心心。”

2.jpg

  11.《白大褂下是热血的青春》

  摄影/王岚   指导/刘坚

  史作慧在北京大学医学部读八年制的口腔医学,现在是口腔医院的一位牙科医生。顶级学府出身,史大夫的业务能力相当强,她对患者十分尽心,她的病人有时也会带亲属来一起看病。

  史大夫是北大校友会天津跑团的团长。每次训练,史大夫都会帮校友装几个瑜伽垫。寒冷的冬天,史大夫与校友们穿着单薄的运动服在体育场奔跑,夕阳洒在露天的跑道上,满地金黄。史大夫说:“跑起来后就很暖和了。”

  史大夫在家里养了许多小宠物,有一只猫名叫二月,喜欢跑到人身边撒娇。

  让史大夫感到幸福的事儿有很多,最好玩的就是二月会蹭她的脸。史大夫的家不算很大,但是屋内是与医院蓝调不同的暖黄色氛围,充斥着温暖与温馨,尤其是当她蹲下,抱起二月在怀里时。

2.jpg

  12.《镜头背后的女性力量》

  摄影/郭袁怡    指导/刘坚

  肖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资深记者、编导和纪录片导演。她以纪实为原点,记录下无数动人的瞬间。

  肖津曾深度参与《中国村庄》等作品的创作,展现了敏锐的社会洞察和深厚的人文关怀。2023年“一带一路”十周年之际,她更是倾注心血,参与制作了大型纪录片《通往繁荣之路》,获得了广泛赞誉。

  肖津的工作信条是“细节决定成败,工作中没有什么是不重要的。”她还习惯“事先设计”,无论是拍摄的内容和流程,还是采访问题的设计,她都会反复推敲,精心策划。

  日常生活中的肖津开朗爱笑,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活力和如沐春风的亲和力。她常说“痛快吃、痛快玩、痛快工作、痛快睡觉!”

  在提到女性力量时,肖津说“女人能和男人并驾齐驱那就是充满力量的!”

2.jpg

  13.《共情之舞于绘画盛放》

  摄影/穆荣萱    指导/刘坚

  刘淇蔓,一个初入社会的插画设计师,今年刚刚23岁。但在插画设计市场中,她已经是个小有名气的插画师了,很多的“二次元”群体找她约稿。她会为了记住灵感将便签纸贴在电脑上,进入她自己的世界,也会不拘小节地将平板电脑画笔铺满整个桌子,这是她最习惯的创作状态。

  在当下的市场,了解用户的需求是最重要的,她说女性插画师的优点也正在于此,所以她的风格是多变的,尽量以用户为主。当用户提出一些喜好的风格和想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时,她会尽力去了解。在这个行业中,女性是中流砥柱的力量,伴随着女性约稿人在市场中的占比越来越大,女性插画师的比重也在日益增多。除了板绘,她还有手绘的习惯,一笔一笔描绘出的画作仍然是无可取代的。虽然她说,这些只算是涂鸦之作,但是这正是她最喜欢的意识流画风,是她工作之余对自己的表达。

2.jpg

  14.《花在山丘》

  摄影/沈佳欣   指导/刘坚

  1996年出生的常亚男,黑龙江人,那时的她不会知道2024是她开花店的第七年。

  伍尔夫说“女人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对她来说,女人还要有一门自己的手艺。她与爱人也在花店相遇,白手起家一步步经营到现在,结婚时手里没有捧花,现在有了满店的鲜花。

  但花艺师不是一个生活在童话里的角色。作为职业,她们熟知一切有关花的仪式感,却没有自己过节的机会:情人节连续三天通宵工作为世间情侣制造浪漫,却无法和爱人约会一天;母亲节为无数的妈妈送了花,却唯独给不了自己的母亲节日礼物;做花艺时手被割破至白筋露出都没有哭,却在过节时因为太忙累哭了。她说花艺师是为别人服务的,最重要的是保护他们的体验,因为“花要么开在很远的山丘,要么专为你而来”。

  她说花艺师会爱所有的花,花是不被定义的,她自己也是。

2.jpg

  15.《北上的“00后”》

  摄影/徐瑞阳    指导/刘坚

  罗清卿,2000年生,贵州兴义人,2022年6月从湖北某高校毕业后,应聘为北京某传媒公司的新媒体运营者,主要负责公司的前期拍摄、直播运营、后期剪辑等工作,入职初期在兴义市家中线上办公。2023年2月,她北上来到北京,住进了单间公寓,转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工作方式。

  从县级市前往首都工作,对于一个毕业不到一年的职场新人来说并不容易,南北城市的气候、口味差异,居住空间的狭小,生活节奏的加快,人山人海的拥挤……仅是远程办公的话,她能为公司获取的流量有限,但在北京工作,沟通及寻找资源会相对便捷,机会可能会更多一些。随她一同来京的还有两只小猫和一只兔子,当她结束工作感到疲惫时,看到宠物们能让她获得特别的满足感,“在北京让我感到活力与压力并存,也让我更珍惜当下的生活。”

2.jpg

  16.《守得云开见月明》

  摄影/胡愉至  指导/刘坚

  江夏,湖北武汉人,今年是她来北京的第12年。从武汉大学传播学硕士毕业之后,2012年,她获得了全国主持人大赛新闻组冠军,决定北上逐梦,独自一人从武汉来到北京,进入了主持人们梦寐以求的北京广播电视台。她开始在北京广播电台做电台节目制作人、主持人。北漂生活是苦涩的,没有亲人在侧,一个人租房,每期节目都需要找到一位嘉宾,没有人脉资源,她时常感到无助和焦虑。她就这样在电台坚持了十年,独自完成了一千七百多期节目的采编播,虽然在幕后,每一期她都全情投入。从量变到质变,第十一个年头,她迎来了人生的第二个转折。2022年她从电台转到电视台,十年来的坚持和沉淀,让她从容自信地走到台前,走向观众。坚定信念、脚踏实地的人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2.jpg

  17.《粉墨人生——黄梅戏演员》

  摄影/王馨悦   指导/刘坚

  李晓悟是一名青年黄梅戏演员,从她入门至今已有将近七年时间。黄梅戏清丽婉转的唱腔,表演时运用的身段、眼神等都深深吸引着她,在学习的过程中她也逐渐地爱上了这门中华传统艺术。初进戏校的第二学期,由于天天压腿导致肌肉拉伤,她的大腿到膝盖全都是淤血,但为了最终台上的表演效果,练功的疼痛和泪水都是值得的。加入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后,她每天的工作日常就是与剧院成员一起排练演出剧目,创编新剧目,为每一次演出做好准备。李晓悟此次在《五女拜寿》中扮演二小姐的丫鬟夏莲,虽戏份不多,但她将这一角色饰演得活灵活现。“我觉得能够在舞台上演绎不同的角色,并因此赢得观众的喝彩,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李晓悟如此说道。

2.jpg

  18.《方向盘上的百味人生》

  摄影/陶汝欣    指导/刘坚

  滴滴豪华车的概念是“打造陆上头等舱”,对司务员的要求很高。

  在北京,有1000多位豪华车司务员,其中女性占比不到5%。今年是杜亚明开滴滴豪华车的第三年。每天出车前,她必须换上全套制服,盘上发髻。在每一单结束后,她也需要及时更换车上的物料,然后戴上白手套等待为下一位乘客备驾。

  在成为滴滴豪华车司务员之前,她练过体育、做过公务员、开过宠物店,带着自己的故事握上方向盘后,她的生活看似渐渐归于平淡,在某种程度上却比以往都要丰富。她总觉得干这一行后体味到了更多人生:“不只是我有故事,我觉得我的各位同事都很有才,遇到的乘客也是形形色色,其实是一件特别有新鲜感的事儿。”

2.jpg

  19.《热爱天使》

  摄影/王霄楠     指导/刘坚

  “我特别热爱这一行。”秦则岚是一名女性动物医生,目前在北京贝迪动物医院担任技术院长的工作。见到她的时候她刚从工作中闲下来,穿着灰色工作制服,戴着透明框眼镜,留着碎碎的齐刘海,不时露出笑容。

  秦则岚2010年考取执业兽医证,目前已经从业13年了。提及现在所从事的职业,她说高中的时候就想当动物医生。本科时,动物医学专业的学习需要做很多实验,对小动物进行解剖、手术。“在还没有拯救动物的时候先要伤害很多动物,我那个时候挺难过的。”她后来养的金毛“莱客”就是在实验中遭受感染被她送去医院治疗后带回家的。

  聊到自己的工作,她说其中有特别多人力改变不了的事情,曾经有好长一段时间,经常会特别郁闷。“相当于人家很信任你,把动物放你手里头让你去治,但是怎么也不好,特别着急。”现在她也在慢慢学着放下,学着释然。

  “那您现在最大的梦想是什么呢?” “我想去非洲给野生动物看病。”前段时间她和同事刚好接诊了一只薮猫(一种产自非洲的中型猫科动物),“看,就特别帅,”她一边把薮猫的视频分享给我一边说道。

2.jpg

  20.《商人暨蛉宏——在商不止言商》

  摄影/江郁琦    指导/刘坚

  2014年,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的一张小茶几旁,几个热爱茶叶的年轻人一拍即合,许下“遍历八方寻好茶”的承诺。十年后的今天,这家名叫“八方寻茶”的企业已经初具规模,拥有500万的注册资产,在整个福建省有三家直营店。但暨蛉宏的期待不止于此,她说:“我希望茶叶爱好者们一想到好茶,就会想到我们的企业。”

  暨蛉宏的名下有五家企业,不缺豪宅、名车和奢侈品,但她却习惯像最初那样谈论“热爱”和“理想”。她说:“人的成长和在这个行业当中去热爱、扎根,远远比成功更重要。”

  “商人”是一份职业,但经商却不是这份职业的全部。在暨蛉宏看来,“拓展规模、稳定地吸引优质客户,是个很漫长的过程”,这是这份职业中属于“商业”的那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热爱的产品遇到了同样热爱和欣赏的人,那种幸福,是超出“商业”之外的。

2.jpg

  21.《尝一口烘焙的甜》

  摄影/于佩鑫   指导/刘坚

  谷姐、小爽和大云三个女生一起经营着一家烘焙工作室。时至今日,在三个女生的悉心经营下,果拾烘焙从一个小小的社区工作室,变成了可以全国邮寄面包的热门烘焙店。三个女生每天说说笑笑,都把对方当作自己的家人、朋友。

  大云本科的专业是工商造价,来到果拾之前,她其实并不会做面包。在大云看来,可以感受快乐、见证幸福,才是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做蛋糕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制作,它是一种沉浸式的治愈体验,更是一次感悟生活情感的旅程。这样一个“白手起家”的年轻女孩,也能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做出一番名堂。短短半年时间,大云自己根据客户群体做研发,给果拾烘焙推出了多款受顾客喜爱的面包,成了店里的“大师傅”。

2.jpg

  22.《生存与希望》

  摄影/王润彤   指导/刘坚

  她,曾经被老板克扣工资、被老板娘骂穷,她苛责生活待遇、因好心建议被其他人排挤,在经历这一切后说“我都忍了,为了生活我都忍了”。实在忍受不了后转移了工作的店铺,每天凌晨5点钟起床,5:30上班,一直到晚上10点钟下班。“我们都是普通老百姓,能多干一天是一天”,“说实在的,这活不多”。她是李春红,今年47岁。2023年3月,为供养两个儿子的读书开销,她从家乡山西运城农村来到北京,先后在海淀区和朝阳区的煎饼店“虎头军”做煎饼。大儿子研究生在读,小儿子本科生在读,她说:“在我们家农村,两个孩子都出来读书的很少,邻里都说这两个孩子是我和我老公修来的福气。”从家乡脱嵌后来北京的再嵌,对李春红而言是历经委屈颠簸的“悬浮”生存,也是“为了儿子未来”的美好憧憬与希望。

2.jpg

  23.《跳出自己的舞蹈舒适圈》

  摄影/廖艳    指导/刘坚

  杜鹃,42岁,是一名从事学院街舞教育工作的舞蹈老师。

  随着时代发展,原本流行于街头的街舞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大学的一门专业,杜鹃紧跟时代潮流,从0开始接触街舞。“当时学院里没有街舞专业,街舞和学院派的路子完全不一样,街舞是外放的,中国是含蓄内敛的。”在学习街舞之前,杜鹃已经是很有成就的学院派老师了,但她隐姓埋深入街舞机构了解现状,不断思考未来街舞专业的教学方向及教材设计。改掉学院派舞蹈的习惯对她来说很困难,但她花了两年时间泡在舞蹈工作室里,每天刷课大概五六个小时,克服了身体的惯性。

  杜鹃在30多年的学院派舞蹈生涯中,从高雅之堂走入嘻哈街头,跳出了自己的舞蹈舒适圈。

2.jpg

  24.《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摄影/徐熙喆    指导/刘坚

  在巷子深处有一家可爱的小店,推门而入,是一家门庭若市的理发店。店主是资深理发师胡艳军,19岁开始从事理发行业,至今已有20多年。在理发行业这样一个需要创新、工作忙碌的行业,她历经波折却初心不改。身为一名女理发师,“确实,恋爱结婚生子会对我的事业造成影响,但那又怎样,我都克服了。”。行业需要不断学习,她便每年进修两次,学习实际操作以及了解新的趋势,与其他理发师交流经验。对于忙碌的工作,“有的时候也会觉得累,吃不上饭,没法陪伴家人”,“但是,这个行业就得能吃苦,肯吃苦,肯钻研,肯学习”。二十年来风雨兼程,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现在,她的生活走上正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平淡的生活过出幸福的滋味。

2.jpg

  25.《用双手创造美的发艺人》

  摄影/丁心茹      指导/刘坚

  万小书,今年49岁,自1998年进入美发行业,到现在已有25个年头。她从新手小白到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一路走来,见证了美发行业的繁荣发展,也深深根植于此。因为做这一行太辛苦,付出的时间太多,所以女理发师少,坚持下来的更少,万小书就是其中的一员。面对偏见和困难,她选择用实力证明自己,靠双手一点点赢得尊重,在城市站稳了脚跟。她是辗转于生活和工作间的女斗士,作为一位单亲母亲,她需要兼顾孩子和事业。在事业刚起步时,她也常常会因此失落,但好在慢慢坚持了下去,发现自己擅长并且喜欢这份工作,客户也越来越信任自己。择一事,终一生。她像朋友一样陪伴着她的客户们,她对他们说:“我要做到老,做到不能动为止。”

2.jpg

  26.《24小时“不打烊”的城市守护者》

  摄影/徐忆忻    指导/刘坚

  在单位吃年夜饭、救援代替团圆、酷暑寒冬坚持在岗、24小时随时待命……作为一名交警,53岁的宋玉梅早已习惯。除了指挥交通和纠正违章这些日常工作,服务群众、守护平安才是她的真正使命。16年里,宋玉梅练就了“火眼金睛”,不仅可以迅速发现违章行为,也能敏锐观察到路况和行人动态。2022年,宋玉梅与同事发现路边起火,在消防人员到达前,他们利用树枝控制火势蔓延。又有一次,她在巡逻时发现一名在寒风中推着自行车的男孩,心中总觉反常。在寻问后才得知,男孩骑行9小时只为寻找在外务工的父母。最终她帮助男孩顺利回家。这样的“小事”在宋玉梅的工作中常常发生,也正是因为有如宋玉梅一样的交警这般24小时“不打烊”的守护,才使得城市“脉搏”律动更顺畅,城市管理更有温度。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指导: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刘坚

  编辑:缪领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青山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热点文章
独家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