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新川村共造富裕之路
全国人大代表、新川村党委书记、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
中国小康网北京3月8日电(记者 殷云)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煤山镇新川村地处苏浙两省交界,村区域面积10.2平方公里,下辖4个自然村,总人口3020人。2023年,村民存款达12亿,村民年人均收入超15万元。这个村子诠释了江浙地区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他们用实际行动,共造富裕之路。全国人大代表、新川村党委书记、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向记者讲述了该村的高质量发展、共造富裕之路的历程。
一、敢为人先 办厂解决村民温饱
上世纪五十年代,老一辈的新川人意识到,守着土地打转,永远跳不出贫穷的圈子这一道理,只有由农转工,兴办工业,才能尽快实现经济翻身。该村村民们充分利用新川粘土藏量极其丰富的优势,建起了耐火材料厂和一批小砖瓦窑、小石矿,这些工厂的开办使新川拥有了工业发展的第一桶金,工业化道路开始在新川萌芽。
短短数年时间,新川村便培育了红星磨具厂,这个厂1966年销售收入达到了300万元,毛利50万元,成为村上的支柱企业,当年做到了交够国家税收,留足集体积累,每个村民还分到了20元钱,许多贫困村民靠着在工厂劳动,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因为大办工业,使新川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成为小有名气的富裕村,很多宜兴姑娘都嫁到新川安家落户。
二、蓬勃发展 率先实现小康
改革开放以后,新川村积极发展村办企业、灵活调整产业结构,全心全力谋求村民收入提高和生活改善。先后创办了金属拉丝厂、金属冶炼厂、炼油厂、竹笋加工厂、服装厂、玻纤厂、石矿厂等20多家村办企业,为村经济发展带来空前活力,经济高速发展,实现了由农转工、以工补农,工业致富的重大跨越。
1986年,天能集团的前身——煤山第一蓄电池厂诞生;1988年,煤山第一蓄电池厂承包给张天任经营,由村办企业转型为民营企业,企业更名为天能集团;1998年,天能转型研发动力电池,并成功研发出了“电动助力车专用蓄电池”,企业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随着天能产业“蛋糕”越做越大,天能着力分好三大“增收蛋糕”:
首先,该村分好就业增收蛋糕,天能集团吸纳了新川村及周边村民3000多人入厂就业,让他们在家门口增加工资收入,有的是全家人,有的是夫妻档,他们分布在不同的岗位上。仅楼下自然村200户人家,就有322个村民在天能就业,其中89名村民走上了公司的管理层岗位,平均每户1.6个人在天能上班,2003年,村民在天能就业人均年工资收入3.6万元;
其次,该村分好股民增收蛋糕,2003年,天能集团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把村民变股民,促进了企业与农户利益的密切联结,新川村民多数入股天能;随着后来天能动力在香港主板上市后,村民们通过持股分红获得丰厚收入回报,一时之间,不少人成为百万乃至千万富翁。
第三,该村分好创业增收蛋糕,建立以天能为核心的工业主体,依托天能平台发展新能源配套企业和现代商贸服务产业链,将产业发展与村民致富紧密相连,为老百姓提供了广阔的就业门路和创业平台,走出了一条工业致富、以工哺农的新川经济发展之路。在这条产业链上,新川村民抓住发展红利,与天能共同进步,靠勤劳和奋斗,涌现出了200多位共同富裕的创业典型,打开收入增长新空间。一大批从新川村乃至长兴走出来的天能营销精英,在收获了个人财富的同时,也成为当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实现了村里村外各种销售服务者的多方共赢和共同富裕。
三、凤凰涅槃 实现生态富民
村办企业的发展一方面让村民“富得流油”,另一方面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进入新21世纪,新川“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遇到了严峻的挑战,水脏了,山秃了,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在生态环境倒逼下,守护绿水青山、恢复绿水青山,成为新川村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选择。以“宁愿不要发展,也要护美绿水青山”的决心和壮士断腕的勇气,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积极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一边“踩‘污染’刹车”,坚决关停污染矿山,淘汰落后产业;一边“加‘绿色’油门”,大力发展绿色新型能源产业,探索生态富民发展新模式。在天能集团的强力带动下,新川形成了以新能源高端制造为龙头,配套服务产业协调发展,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休闲农业、旅游经济、精品民宿等美丽经济有效衔接的特色绿色产业体系,驱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四、绿色发展 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
新川村在“八八战略”和“两山”理念引领下护好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同时,通过以工哺农,村企共建,推进美丽乡村和精品村建设,使产业形态、就业结构、村庄环境、精神文化、村级治理、公共服务等等都发生了巨变,使新川由一个“革命老区、贫穷山区、传统工矿区”(“老三区”)蝶变为“绿色工业园区、美丽旅游景区、共同富裕新区”(“新三区”)。
在产业发展方面,新川村锚定高质高效,推动三产融合,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川村以新能源电池工业为龙头,拉动配套加工和现代商贸服务产业协调发展,进而拉动旅游经济、休闲农业、精品民宿、旅游农副特色产品、农村电商等多种新业态稳健发展,产业链条由短到长,产业规模由小到大,从而带动周围的村子一起来融入产业链,不仅本村人有钱赚,还能带动外村人共同富裕。全村目前拥有各类工商企业34家,其中规上工业12家,都是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十足的新质生产力“优质企业”,特别是乡村旅游、高端民宿等新业态蓬勃发展,老百姓不出家门便能招来游客、卖出产品,筑牢了共同富裕的根基底盘。
五、新川人共造富裕之路
新川村通过发展富民经济,培育吸纳就业收入高、创新活力强、村民参与深的产业体系和生产方式,全面畅通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企业勇当创富带富帮富先锋,个人积极奋斗,形成与共同富裕相适应的制度规范体系。截至2023年6月底,全村新增返乡创业人员94人,创办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实体50个,带动民宿、农家乐、建筑、运输、装修、客运、农副产品产供销、小商品零售等相关配套行业,吸纳当地村民就业360余人。2023年,新川共接待红色旅游共建团队10余万人次,餐饮民宿户均营业额40万元,净收益约18.5万元。借助着丰富的山林竹林资源,新川人创造出了丰富的物产和特色餐饮,有岕茶、笋干花生、笋干黄豆、苏式月饼、根雕鸟笼、乌米饭、红米饭、竹筒饭等,深受游客们喜爱,旅游农副产品年销售额达2000余万元。
在乡村环境方面,新川村以推进美丽乡村和精品村建设为抓手,统筹落实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五水共治、卫生改厕、垃圾分类、美丽庭院等各项民生实事,打响了一场场“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家园”的环境整治大会战,并实施了岕文化风情街、溪涧景观公园、竹良庵高山农业观光园、乡村振兴案例馆、文化大礼堂、幸福之家、红色古道等多项景观工程,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和美丽经济升级版,建成“村在景中,景在村中”的全域美丽大花园。近年来,新川先后获得浙江省绿化村、浙江省卫生村和浙江省“一村万树”示范村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浙江省AAA级景区村庄等荣誉,擦亮了共同富裕的生态底色。
编后语:
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新川模式”
“新川模式”既是一种村域经济发展模式,又是一种乡村社会治理模式。该模式以“八八战略”和“两山”理念为指南,以产业振兴为切口,以人才振兴为支撑,以文化振兴为动力,以生态振兴为导向,以组织振兴为保证,“五大振兴”联动发展,融汇一体,形成了一条既具有新川特色又兼具浙江特色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之路。
“新川模式”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8年至2003年。此阶段的特征是片面追求工业致富,着力解决百姓温饱。第二阶段是2004年至今。在“八八战略”和“两山”理念指引下,新川村不断修正、完善、创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由片面追求工业致富向全面追求“绿、富、美”转型,实现了产业振兴富乡村、人才振兴活乡村、文化振兴润乡村、生态振兴美乡村、组织振兴强乡村,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广泛,发展动力更强劲,实践效果更显著。
“新川模式”的生成演化过程及其探索实践,既体现了客观制约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也证明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位一体”、相互联动所焕发出来的巨大力量。该模式是“八八战略”和“两山”理念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探索、新实践,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的乡村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实践提供了参考借鉴和鲜活样本。
(完)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