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实体经济稳固制造业当家地位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4-03-09 15:02:44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 | 《小康》·中国小康网 方怡晖

广东省坚守实体经济阵地,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实施一系列有力政策和措施,广东在制造业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和成就,不仅推动了自身经济的稳健增长,更为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提供了有力支撑。

  广东是中国经济的强大引擎。在最新发布的2024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广东提出“实体经济是广东经济的脊梁。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省建设,不断壮大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塑造新动能的新质生产力,把‘走在前列’的产业根基夯得更实、筑得更牢。”

  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的发展策略的实施,不仅推动了广东经济的持续稳健增长,更为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提供了有力的预示。面对全球经济的风云变幻,广东始终坚守“制造业当家”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让广东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了重要地位。2023年广东经济总量率先突破13万亿元,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均超过7万家,已形成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如此耀眼成绩,广东制造就是中国制造业中的一张名片。

  政策指导 坚守制造业当家

  政策引导在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广东省政府深知,单纯依靠市场力量难以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通过政策的精准引导,为制造业发展指明方向、提供动力。为此,广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颁布《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作为总纲领明确了制造业发展的目标、重点和路径。根据新时期变化制定《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以下简称“制造业当家22条”)。该意见为广东省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总的“路线图”和“施工图”,旨在推动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确保制造业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加快实现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跨越。

  2024年开年,广东通过了《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以整体构建“152”即“一个动力、五大提升行动、二个保障”的框架结构,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省。

  整体构建“152”即“一个动力、五大提升行动、二个保障”的框架结构。《条例》聚焦“五大提升行动”,为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优化制度供给。一是突出“大产业”发展,强调产业链安全稳定。二是突出“大平台”建设,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园区载体和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三是突出“大项目”建设,强化开放合作,引导制造业投资和招商引资。四是突出“大企业”发展,完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提升企业质量品牌能力。五是突出营造“大环境”,加强沟通服务,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image.png

广汽埃安第二智造中心内部

  在具体政策举措方面,广东可谓是多管齐下,这些政策举措对广东制造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政策的引导下,广东制造业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首先,广东财政就注资支持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2023年以来统筹安排272亿元支持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统筹安排100亿元科技创新资金。其次,通过设立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制造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比如广东省财政新增10亿元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超5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圳、东莞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设立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这些资金不仅为企业提供了研发资金,还降低了企业的创新风险,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减轻制造业企业的税收负担,提高其盈利能力,为企业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

  此外,广东还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制造业,为制造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比如实施“大环境”生态优化行动中,出台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融资租赁、降低制造业成本等惠企政策,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2000亿元,制造业贷款规模突破3万亿元、增长24.4%。推动“个转企”1.9万家、创5年新高,推动“小升规”超7000家。出台“技改十条”,推动超93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技改投资增速创6年新高,另外新培育超250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新推动5500家以上企业“小升规”,让广东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广东正以更高更强的姿态挺起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锐意进取 实体经济成就斐然

  广东不断锐意进取,屡攀高峰,吸引全球眼球。过去一年,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电动载人汽车等“新三样”出口合计同比增长33.7%。与此同时,更多的高技术企业在全球市场“登顶”:2023年第四季度,比亚迪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头号纯电动汽车制造商,2024年开局,华为拿下前两周中国市场智能手机销量第一……广东顶住了压力,在世界经济衰退、贸易投资疲弱背景下,实现了外贸的正增长,外贸进出口总值8.3万亿元,同比增长0.3%。

  2024年广东高质量发展大会如期举行,“广东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4万亿元、营业收入突破18万亿元。2024年我们将推动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涂高坤如是说。从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到电子信息、汽车、绿色石化等优势产业做强争先,再到新能源、新材料、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成群组链,更需在6G、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大胆闯、放手拼,发展低碳经济、数字经济、海洋经济、银发经济,壮大新质生产力,助力“百千万工程”,把“走在前列”的产业根基夯实筑牢。

  2024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实体经济是广东经济的根基,是广东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广东始终坚持把发展实体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制造业上,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技术创新等多维度措施,全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大项目、大产业的有力支撑,让广东21地市经济增长“底气十足”。2023年,全面投产的中国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支撑起了揭阳经济增速全省第一。自广东石化项目落地以来,揭阳大南海石化工业区已引进12个中下游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371.86亿元,年产值407.51亿元,绿色石化、海洋经济两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加速崛起。

  在全球市场,广东庞大的经济体量和市场规模释放了强大引力,更多的大项目还在持续落地广东。1月18日,在湛江东海岛石化产业园区内,中国首例重化工行业外商独资项目、总投资百亿欧元的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首批装置竣工。项目建设快马加鞭,预计到2025年核心装置就将建成投产。

  对于广东的重要地位,巴斯夫大中华区董事长兼总裁楼剑锋如是评价:“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市场,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有着独一无二的战略位置。巴斯夫将继续深耕中国、投资广东。”

  在粤东,海上风电动能强劲;在粤西,海洋牧歌唱响深海;在粤北,山间“金果”次第飘香……借力“百千万工程”,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正不断将短板变成潜力板,拓展广东发展新空间。

  新蓝图已徐徐展开。2024年,广东将推动省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超1万亿元,更好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百千万工程”、“制造业当家”等战略。

  知识赋能 新质生产力欣欣向荣

  广东省在重点实验室建设上也不遗余力,已经建立了包括鹏城实验室、广东省部共建精密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绿色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季华实验室)等在内的多个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广东省的多个主要制造业,如装备制造、生物医学、能源技术等,为这些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此外,广东省还建立了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些中心主要围绕产业发展的重要需求,搭建技术创新平台,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为推进相关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广东省还新增10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佛山入选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这些中心主要围绕产业发展的重要需求,搭建技术创新平台,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为推进相关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广东省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image.png

广东省在重点实验室建设上不遗余力,用知识赋能生产力。图为鹏城实验室

  广东优质高校林立,具有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创新引领和智力支持,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也必不可少。广东抓住优势机遇让各个高校牢牢扎根粤港澳大湾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在科研、专利、成果转化等领域结出累累硕果。比如为攻坚核心技术,广东工业大学以国家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在2021年成立集成电路学院,确定了“2+2”“3+1”学制,在学生大二或者大三的时候,从学校8个学院28个工科专业进行选拔招生,横向打破专业壁垒,实行跨学院、多专业的横向交叉融合培养模式,同时引入龙头企业,在粤芯半导体、华大九天等芯片龙头企业聘请30余名兼职校外导师。学生在大学四年级时,直接进入企业跟随导师在项目组实习。“牵手”华为、粤芯半导体等30多家企业,广工开设的“粤芯班”“强芯班”,紧密对接大湾区产业需求输送高契合人才。近五年,学校已在集成电路设计、封测等领域,培养近2000名硕士、近百名博士,规模、质量位居全省前列,力撑广东“强芯工程”,实现了学校与区域的“双向奔赴”。

  为了有效引导优秀人才向实体经济流动,截至目前,广东已有50所本科高校建有285个产业学院,覆盖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等战略支柱产业,以及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覆盖近60个产业门类,85%的产业学院直接服务广东“双十”产业集群发展(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广东高校现代产业学院的本科生培养规模达17.5万人,建设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50个,数量为全国之最。

  “企业和高校像两个年轻人一样,二者有很多共性的东西,但要有‘媒人’把它们牵在一起,牵在一起之后可能还需要‘家长’给它们支持一把,让它们走得更好更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副院长马博建议,广东应继续探索创新联合体的深度融合,在科技创新方面下功夫,引入高水平科研院所,用科技力量支撑产业发展。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4年3月中旬刊


作者:方怡晖
责任编辑:风华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热点文章
独家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