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国际友好城市智慧合作的制导权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 | 贾征宇
伴随着Sora和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发展,智慧城市建设迈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智慧城市概念早在2008年便已提出,我国诸多城市曾将之纳入重大规划,智慧城市建设领域一度风风火火,各类涉智企业风起云涌,也出现了一批上市公司,成就不可谓不大。然而,一些地方在具体落地领域形式主义严重,许多方面看起来光鲜,实则缺乏内容,存在大于一切,表面高于效能,有而不精,在而无用,部门利益堡垒坚固,数据孤岛层出不穷,专业人才纷纷流失。智慧城市建设可谓开了个好头,下文却不知如何书写。
构建友城之间的 AI 技术应用规范,既便于企业推进大模型的双边化产业应用,又能够防范 AI 应用超越科技伦理底线。
大模型技术的发展给予了书写下文、破解困局的新机遇。回望四十余年改革开放史,有一条特别重要的经验:不动存量动增量。智慧城市的增量改革领域有一块蓝海,即友城合作。大模型技术方兴未艾,已引发全球性关注和应用拓展。虽然中国大模型开发落后于美国,存在人才、资金、数据等资源约束,但中国对互联网应用场景的使用深度、广度丝毫不亚于任何国家,这是希音、传音等中国互联网消费企业出海成功的既有优势,也是中国自有大模型生态未来弯道超车的底气所在。友好城市作为一种次国家外交形式,能够从地方层面实现互利合作、人文交流,意识形态、地缘政治等压力较小,开展中外城市间数字经济智能化交流,搭建双城经贸往来数字基础设施,过去没有地方干过,一旦成功,必将推动城市外交步入人工智能新时代。
增强中国城市和海外城市间基于大模型的合作关系,应将三个关系维度作为着力点。一是构建友城之间的AI技术应用规范,既便于企业推进大模型的双边化产业应用,又能够防范AI应用超越科技伦理底线。二是推进人才合作,中外友城之间都有相应高等院校,不妨积极推动院校和企业之间合作,共同培养相关技术人才,为企业开发以大模型为底座的技术产品强化智力支持系统。三是打造以大模型为支撑的AI基础设施,协同推进大模型价值对齐,促使大模型辅助的公共服务品、科技创新端日臻完善,营造AI政务、AI生活、AI经营、AI创新生态圈。
加快智能建造是中国开展智能化城市外交的一大举措。
大模型的出现是人工智能初步实现类人化发展的标志,预示诸多新业态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城市大模型应用具有庞大的场景优势,通过惠及国际朋友圈,互通有无,才能占据大模型驱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制高点、次高点。中外友好城市利用大模型便利彼此交往也将深度解放全球社会生产力,使智慧城市现实和理想无限逼近。
加快智能建造是中国开展智能化城市外交的一大举措。在智慧社会,中国城市及其友好城市必须采用新基建的方式实现共同发展。通过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和物联网管理公用事业将提高自身治理效能,有助于提升新质生产力。比如在智能化技术支持下,中外友城可以对合作建设的工程项目实现一体化规划、执行和评估,从而提高这些项目管理成效。这也是中外友城携手推进数字文化资源共享的新机遇之一。
推进国际合作决策智能化,是城市外交不可忽略的一环。在相关数据开放的前提下,各大城市可以运用智能数据分析方法研判友好城市的市场行情,由此增强两者资源互补。Sora、ChatGPT等技术的升级速度很快,一旦巧为应用,或者应用中增强数据掌控能力,将对决策智能化产生巨大的时间价值、科学价值,有利于推进相关政策预测,提升应对各类突发挑战的综合本领。
城市外交的智能化合作也需要防范数据风险。不同城市之间大规模采集和处理数据都是有前提的,国际管理合作的智能化进程伴随的不可避免有数据安全风险,这很正常,无需因噎废食,主要是必须建立数据安全护城河。什么样的数据可以共享,什么样的数据不能交流,应当有一个标准。一旦建立这样的标准,形成数据安全护城河,反而容易促进双方城市之间的民间往来、经贸互通,真正把双城经济活跃、交流活泛起来。
人工智能的突破性发展让中外友城从表面合作迈向深度合作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传统友城合作很多雷声大、雨点小,受困于区域格局、物理距离、制度距离等等,而在新兴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助力下,城市合作的想象空间没有止境——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社会空间。新技术将打破诸多传统体制机制障碍。谁能抢先一步,谁就将掌握更多主动权、制导权。(作者系粤港澳经贸发展促进会研究员)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4年3月中旬刊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