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4)》发布,揭示智能时代的睡眠健康趋势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4-03-20 10:17:54

  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刘彦华 睡眠障碍现已成为影响全球人类健康的一个突出问题。2024年3月19日,世界睡眠日来临之际,由喜临门睡眠研究院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和知萌咨询机构研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4》在北京正式发布。来自社科院社会学所、社科文献出版社、世界中医药协会联合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清华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及睡眠健康研究专家及媒体代表出席了《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4》发布会。

  作为继2022年和2023年之后,喜临门睡眠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等联合研究推出的第三本学术出版著作,《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4》基于“智能时代的睡眠健康”的主题,全面分析了数字化时代对于大众睡眠质量的深度影响,针对手机成瘾、网络使用对睡眠的影响以及公众对智能睡眠产品和服务需求等进行了专题深度解读。

  2023年居民睡眠指数较去年降低5.16

  主观睡眠质量更差

  2023年,63.7%的被调查者在22~24点上床睡觉,71.2%的被调査者在6~8点起床,48.2%的被调査者能在半小时左右入睡;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为7.37±1.35小时,与2022年的7.37±2.21小时持平。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继续沿用《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中的睡眠指数的指标体系,报告显示,2023年居民睡眠指数为62.61分,较2022年降低了5.16,较2021年降低了2.17。

图片1.png

睡眠指数及其三个一级指标的对比分析

  相比2021年和2022年,2023年被调査者在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紊乱、使用睡眠药物、白天功能紊乱等上的得分均较高,说明被调查者的主观睡眠质量更差、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入睡、睡眠紊乱程度更高、更多地使用睡眠药物、白天功能更受影响。

图片2.png

匹兹堡睡眠质量评价及其各维度的对比分析

  可见,一方面,评价睡眠状况应从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两方面进行,睡眠时长长不代表睡眠质量高;另一方面,虽然被调查者的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与2022年持平,但被调查者的主观睡眠质量却变差了,这可能与被调查者对睡眠持有更多的不合理信念有关。

  手机成瘾影响睡眠

  互联网数字化相关职业睡眠问题突出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智能手机在扩展了社交、娱乐和学习方式的同时带来了手机过度使用和可能增长的手机成瘾问题,手机成瘾也是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报告显示,通过对睡眠质量、手机成瘾及其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可以发现:睡眠质量与手机成瘾及其4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睡眠质量的7个维度与手机成瘾及其4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提高睡眠质量,需要降低居民的手机成瘾程度。

图片1.png

  同时,自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以来,互联网的社会影响不断加深,重塑了就业形态和工作方式。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达到8400万人。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工作中涉及或需要使用数字技术的互联网数字工作者规模更为庞大、职业类型更为多样、就业形态更为灵活,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互联网数字工作者的睡眠问题极具现实意义。

  报告对互联网数字工作者的睡眠状况进行分析,发现涉入互联网程度越深的职业,睡眠时长越短,低互联网涉入职业群体的睡眠时长显著长于其他组,高互联网涉入职业群体的睡眠时长显著短于其他组。

  整体来看,不同程度互联网涉入职业群体每晚平均睡眠时长在8小时及以上的比例均低于50%。对比来看,高互联网涉入职业群体的短时间睡眠(6小时及以下)比例较高、长时间睡眠(10小时及以上)比例较低。低互联网涉入职业群体的短时间睡眠比例较低、长时间睡眠比例较高,但与中互联网涉入职业群体的差距不明显。

图片4.png

不同程度互联网涉入职业群体的睡眠时长分布情况

  对于互联网数字工作者而言,需要关注的是其办公地点、时间、方式相对灵活,工作与生活的界限不清晰,因而其睡眠状况更可能受到工作影响。

  民众对人工智能睡眠产品存在需求

  但是落地应用不足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宽,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同时也为睡眠领域注入了全新的动能。从理论层面来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睡眠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先进算法为睡眠研究领域带来了新的研究思路,使得人工智能能够模拟人类智能,实现对睡眠数据的准确分析并做出预测。这些技术不仅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睡眠的生理和心理机制,还可以为睡眠实践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报告显示,被调查者对人工智能的态度的积极维度的积极性态度得分高于对消极维度的包容性态度得分。对人工智能的态度的积极维度的积极性态度平均分为3.50分,其中,    “人工智能有许多有益的用途”得分最高,为3.81分,被调查者对人工智能的态度的消极维度的包容性态度平均分为3.20分。这与斯坦福大学2023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的发现一致,即中国居民对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持较积极的态度。

  同时,报告显示,有30.45%的被调查者愿意使用智能睡眠产品改善睡眠,有31.64%的被调查者不愿意使用智能睡眠产品改善睡眠,有37.91%的被调查者对使用智能睡眠产品改善睡眠持中立态度。

图片5.png

被调查者对智能睡眠产品的使用意愿

  对于智能睡眠产品的使用现状,报告显示,有61.44%的被调查者从未用过人工智能睡眠呼吸管理系统,58.88%的被调查者从未用过大型智能助眠产品,50.47%的被调查者从未用过可穿戴式睡眠监测设备,49.61%的被调查者从未用过小型智能助眠产品。

图片6.png

被调查者的智能睡眠产品使用现状

  民众使用助眠产品的倾向强于就医倾向

  当前,改善睡眠以提升生活品质成为较为广泛的共识,报告基于2023年中国居民睡眠状况线上调查,分析了居民的睡眠改善倾向、睡眠产品消费需求以及家居助眠类产品功能需求。

  报告显示,被调查者对改变睡眠习惯、改变日常习惯、使用助眠产品、就医四种睡眠改善方式倾向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对改变日常习惯的倾向最强,均值为3.85;其次为改善睡眠习惯,均值为3.72;对使用助眠产品也有需求,均值为2.98,对就医的倾向最小,均值为2.88。

图片7.png

被调查者对不同睡眠改善方式的倾向情况

  报告对睡眠产品的消费需求展开进一步论述,提到不同群体对睡眠保健类产品、睡眠环境类产品、家居助眠类产品、AI科技类产品的消费需求程度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对家居助眠类产品的消费需求均值为3.45,明显大于睡眠保健类产品、睡眠环境类产品与 AI 科技类产品。

图片8.png

不同群体的睡眠产品消费需求总体情况

  目前,家居助眠类产品的主要类型有助眠枕头、床垫等,通过聚焦家居助眠类产品中的典型产品——床垫,能进一步分析不同群体对助眠产品功能的需求。报告显示,不同群体对床垫功能的需求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均值最大为 3.73,最小为3.13,均大于中间值2.50;不同群体对助眠放松按摩功能的需求最大,第二是多角度睡姿功能,第三是舒适唤醒功能。在市场供给方面,可以增加对床垫使用场景的关注,为改善睡眠提供更合理的方案。

图片9.png

不同群体对床垫功能需求的总体情况

  睡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状况。迈入人工智能社会后,研究者更应该考虑如何更广泛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帮助居民改善睡眠状况,使人工智能惠及社会中的每个人和每个群体。本书运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理论,主要基于2023年中国居民睡眠状况线上调查,研究中国居民的睡眠状况、心理和行为,并对不同年龄段群体、不同就业状况群体、不同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群体和互联网数字工作者的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群体的睡眠改善倾向与消费需求、不同群体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和智能睡眠产品的使用倾向与使用意愿等进行了分析,并编制了睡眠指数来综合衡量居民的睡眠状况及其发展变化,进而为改善居民睡眠状况、促进睡眠平等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编辑:康萱


作者:刘彦华
责任编辑:田小介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热点文章
独家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