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盒故乡,打包乡愁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4-03-22 15:13:16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赵狄娜

  乡愁原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一盒故乡”的创始人姜鹏却在这条路上一路探索,一路前行,通过把乡愁产品化、品牌化和产业化,赋予了其最大的价值。

DSC07538.jpg

供图/受访者

  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而言,“乡愁”是一种浓烈得化不开的情结。而在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一位80后青年致力于把“乡愁”打包,装进盒子、带到远方,让漂泊千万里的游子体验到家乡温暖——他就是“一盒故乡”的创始人姜鹏。

  作为一名返乡发展现代化农业项目的“农创客”,2023年底,姜鹏喜获2023年度浙江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青牛奖”,为衢州市唯一。他通过“互联网+乡村”的营销模式,助力龙游农特产品销售5000多万元,同时把“共享、共创、共建、共生”的理念播撒在未来乡村。

  “不仅是为了‘一盒故乡’,更为了乡村的发展。”姜鹏说,未来依然会注重龙游特色产品的开发与销售,“让这些特产顺应时代的潮流,成为符合现代化的产品,走出去、流传下去。”

  返乡,是一切的开始

  1988年,姜鹏出生于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塔石镇,大学里学的是视觉艺术专业,毕业后留在了杭州工作。离开家乡的他,反而越来越思念故乡的味道,“心里惦记着龙游的各种特产,返回工作岗位时也要带着满满的特产回来”。他觉得,这就是乡愁的味道。

  2015年,龙游电商城开园,计划创建淘宝网特色中国龙游馆项目,包装销售龙游的农特产品。这让姜鹏心动了,“我一直觉得龙游很有发展潜力,一些乡村中蕴藏着无限的机会”。最终,他决定辞职返乡,当时还为这个项目做了完整的方案,“里面有我拍摄的很多照片——父母、乡邻、亲戚朋友包粽子、蒸发糕、晒笋干、干农活时的照片,那都是故乡龙游的气息。”

  2016年,姜鹏带领23名大学生返乡创业,成立了龙游不亦乐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起初,他选择了包装并推销龙游的无花果,命名为“童年的味道”。但因为经验不足,尽管3天就收到了千余份订单,还是“失败”在了快递环节。“无花果易压坏、易腐烂,大多储存运输难,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这样的售后问题困扰。”后来,姜鹏慢慢给产品配上冰袋、包气泡膜,加上物流加速、冷链技术越来越成熟,公司逐渐走上正轨、开始盈利。

  积累了经验后,姜鹏在产品的深入探索上不断发力,2018年创办了“一盒故乡”品牌,定位为“挖掘乡愁元素,创造乡愁经济”。“其实‘一盒故乡’这个名字,我已经使用了很久。像我之前提到的,每次当我们离开家乡时,装着家乡的特产的箱子都是满满的,能不能有这样一个盒子,它可以把所有的一切都装进去。”他这样解释了品牌名称的由来。而后,他带着自己的团队,深入龙游乡村的各个角落,从粽子、发糕到冬笋、酥饼……通过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零售模式,姜鹏做到了将各种各样的龙游特产也就是“乡愁”打包,通过一个个“小盒子”销往全国各地。此外,他还尝试做了龙游特产超市“土冒”连锁超市,将“一盒故乡”搬进了溪口美食老街。

  也是在同一年,姜鹏还打造了“一盒故乡·乡愁邮局”。他把溪口老街的老邮局改造成乡愁邮局,让废弃的老建筑重获新生,不仅成为了龙游特色产品的展示空间,也成为了服务乡亲、乡贤、旅客、创客的特色空间。“而且,‘邮局’与我们团队的想法非常契合:把乡愁邮寄出去,跟更多在外的游子一同分享曾经的记忆。”

  乡愁原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姜鹏却在这条路上一路探索,一路前行,通过把乡愁产品化、品牌化和产业化,赋予了其最大的价值。“产品化和品牌化,目前我们做得还不错,比如志棠白莲、黄泥笋等;但产业化的道路比较漫长,需要召集更多的青年创客回来,因地制宜地开发和产业化。”

筷乐一杯纸.jpg

  创新 姜鹏对龙游传统的竹制品进行了研究,并且重新设计,让它们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和生活需求,拥有了独特的美感和价值。图为“筷乐一杯纸”。供图/受访者

  以竹为本,创新制作

  龙游全县森林面积9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4.86%,其中竹林资源面积超40万亩,享有“浙西大竹海”的美誉。明万历《龙游县志》就有“竹多如麻”的记载。1933年《中国实业志》记载,“毛竹为浙江省特产,尤以龙游等县为最著。”

  姜鹏开始思考:竹子是龙游的特色,自然也是故乡的记忆。何不将它们“发扬光大”?他走过了很多乡村,看到手工艺人们就地取材,将竹子制做成各种竹器,竹杯、竹凳、竹篮、竹筐、粿印、小木马等,但这些产品相对“古老”,像是博物馆的摆设。姜鹏对这些传统的竹制品进行了研究,并且重新设计,让它们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和生活需求,拥有了独特的美感和价值。像大家所熟悉的竹编蹴鞠球,就被设计成了一个小铃铛,可以挂在包上、车里或者作为项链的配饰。

  类似的还有“筷乐一杯纸”,这是一款具有竹文化特色元素、创意包装的设计作品,筷子的材料来自龙游毛竹,符合绿色低碳环保理念,杯子外圈的竹丝竹编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游宣纸的纸面材质和竹木的包装扣更好地彰显了“万年文明,千年古城,百年商帮”独特的城市魅力。

  再比如作品“丰收鼠”,“松鼠”代表着丰收,象征着民间的劳作。“首先我们把作品的构思创意通过画稿或文字表现出来。将竹子制成相应的竹丝、篾丝和竹板竹片。根据创作要求用不同规格的篾丝、篾片,以多种多样的编织技法使作品成型。”姜鹏介绍说,编织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四边编法、六边编法、八边编法、弧形编法、网状编法、绳结编法等,工序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 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着色在完成编织成型后与油漆同步进行。”最终,一个憨态可掬、活灵活现的松鼠就做好了,既有实用性又具美观,“我们希望打造的这款“丰收鼠”可以为提升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竹丝扣瓷’是以瓷器为胎,用纤细柔软的竹丝紧扣瓷器,编织成各种精美的器物。以瓷为素胎,用天然生长、柔软细腻的竹丝,通过匠人之心精细编织在瓷胎上而成形。”姜鹏介绍说,自己设计的青牛竹丝编织陶瓷杯就是“竹丝扣瓷”,“‘竹丝扣瓷’2008年就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茶叶罐(竹韵)也是他的一款拳头产品,是为杭州亚运会特制,整体设计充分彰显亚运会的理念。采用楠竹制成的茶叶罐,可以很好地保存茶叶不受潮,“我们通过艺术的形式,呈现了亚运拼搏精神。”

  今年春节来临之际,姜鹏还带领大家制作了不少竹龙和龙灯。“之前龙游还没有纯粹用竹子制作的龙灯,我们根据竹子的特性,自行摸索创新竹龙灯的制作。”他表示,七八个传统手艺师傅共同研究,根据不同老器具样子制作竹龙的不同部位,比如龙角模仿了竹制热水瓶外壳编织手法、龙眼模仿了蹴鞠球的技巧等,最终完成了竹龙的整体制作。“竹龙共有二十四节,象征着二十四节气,每节龙灯代表着龙游不同的乡镇和物产,寓意风调雨顺、幸福安康,展示龙游乡村风貌。”

  乡村热起来,村民富起来

  一直以来,姜鹏都践行着“大师支撑导师、导师引领工匠、工匠带动农户”的创新模式,这也是他发起“竹居计划”项目的意义:助力创客回归,山区致富。“要把外面的人引进来,也要把里面的货卖出去。一根竹子的价格只能卖到20多元钱,把它从一根竹子变成一盏竹灯,它就可以卖到300多元钱。”

  眼下,公司与龙游26个村都建立了农产品销售合作,带动300多户农民增收,签约农创客20余名、手工艺人65名。“有一位手工师傅,他之前是做保安的,一个月的工资才2000多元,现在来到我们这里,一个月的工资能达到5000元。”姜鹏欣慰地表示,因为原来竹编不赚钱,很多老手艺人就不做了,但“竹居计划”项目发起后,大家又慢慢地开始“回归”,甚至有更多年轻人也加入进来,“此外,我们现在还做研学,即把竹编开发成研学材料包,延伸到各个年龄段——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希望从小埋下一颗非遗春城的种子,或许未来他们就会以此为职业,做更多的传承与创新工作”。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姜鹏思考得多,参与得更多。他曾策划了溪口未来乡村启动大会,并全程参与浙江省首批未来乡村——溪口未来乡村的前期建设和后期运营,使其成为国际未来乡村试验田和第19届千万工程现场会的考察参观点;注册了“青春联合会”的公益组织,担任会长一职,不定时举办沙龙活动,共同探索未来竹生活发展可能性。搭建双创平台,让乡村创业火起来;讲好青春故事,让乡村文化热起来;勇担时代使命,让乡村百姓富起来。截至目前,姜鹏带领团队参与了20余个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如溪口乡村振兴综合体、罗家荷村乡村特色馆、泽随乡村生活馆、庙下乡农特产品展销基地、龙游县石佛乡三门源村文化展示厅等,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他和公司也获得多项荣誉:浙江省新零售示范企业;浙江省省级青创农场;浙江省现代农业促进会会员单位;衢州市政府特别奖业态模式创新奖;衢州市乡村振兴专家工作站;电子商务十佳示范企业;中国电商服务联盟理事单位……

  不久前,衢州市两会召开,姜鹏作为政协委员带来了《倡导“以竹代塑”发展“笋竹产业”》的提案。他表示,近年来,衢州市为拓宽竹资源“两山”价值转换通道,持续推进竹木一、二、三产联动融合发展。但衢州竹产业依然存在采收成本高、规模效益差、竹价格低、大片山林无人管护等问题。“借‘以竹代塑’倡议,培育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将本地特色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已是迫切要求。”姜鹏说。

  针对如何焕发衢州竹产业新生机、推动山区致富,他建议,要推进竹山流转,连片经营,破解企业用地难问题,重点培育产品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竹产品企业。要因地制宜制定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地方性指导文件,完善政府采购机制,参考福建经验,将本地竹办公用品纳入政府优先采购目录。同时,要通过加大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竹加工园区建设,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进竹资源综合开发,打造笋竹品牌,延伸竹产业发展链条,推动竹产业做大做强。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4年3月下旬刊

作者:赵狄娜
责任编辑:白静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热点文章
独家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