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享城市:安昌古镇,温润如玉,云水流光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4-04-07 07:55:49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曲雪松

  安昌古镇仿佛被时光唤醒,每一砖每一瓦、每一木每一石,都散发着沉淀了千年的历史韵味。

  世人多知绍兴,但并非人人知晓,其北部的安昌却是最古朴的水乡古镇。它始于北宋,重建于明清,河之南为民居,河之北是商市,两岸之间古桥相连,木质建筑错落有致,最可贵之处,还在于它并没有被过度的商业开发,两岸人家依然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特色。古老的街道两旁,青石板路蜿蜒曲折,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的橹声,走进古镇,仿佛走进了一幅流动的江南水墨画。

  这里有别处见不到的独特风景,沿河长廊上,家家户户的房檐前,都会挂起一串串色泽红亮的腊肠、腊肉,浓郁的香气弥漫在古镇的每一个角落,让人忍不住驻足品味。十元一串的腊肠与别处不同,它是用纯猪肉制作,不加一点儿淀粉,经过当地特产酱油腌制风干,色泽鲜亮,口感有嚼劲儿,香浓且有回味。与它们最好的搭配,就是这里最著名的黄酒,琥珀色的米酒仿佛吴侬软语,甜糯之下埋伏着翻江倒海的力量,不知放倒了多少疏于防范的北方豪杰。

  这份不事张扬、不动声色却深藏乾坤的力道,好似这里另一个为世人所知的代名词,师爷文化。我们都知道“天下师爷出绍兴”,却少有人知绍兴师爷多出自安昌。按通常的解释是,这里人多地少,且文风素盛,但科举名额有限,许多无法进入仕途的高素质者便另辟蹊径,走一条先为幕府、后被推荐、再入仕途的迂回之路,虽然曲折,但终能令博古通今的饱学之士有施展才华的渠道。所以来安昌,不可错过世间独一无二的“师爷博物馆”。

  博物馆设在娄心田故居,这位清末民初的名幕,曾做过民国黑龙江省主席马占山秘书。馆内展示了“绍兴师爷”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独特社会群体,以及他们在安昌留下的深厚文化遗产,令人过目不忘的,是娄心田铜像身后的刻字“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而他的资料中除了简略履历,却无具体事迹,也印证了师爷这一行的独到之处,子承父业亲友提携,每家每户各有心得秘本,但绝不对外显露。然而谁也不能忽略这个群体的重要作用。当地流传一个事例,曾国藩与太平军交战之初屡战屡败,无奈上奏折请求朝廷派兵增援。奏折写完后,他的师爷马家鼎一看,说了一句 “需要改动四个字,‘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曾国藩拍案叫绝,简单变化一下字序,意思便有了根本改变。咸丰皇帝看后果然认为曾国藩“忠勇可嘉“,不仅及时派出援兵,还升了他的官。师爷的作用由此可窥一斑。

  据统计,清代在全国共有1500多个州县,大多都聘用师爷,多则十数人,少则三五人,按这个数字算下来,全国师爷数量近万。现在的安昌古镇河道两边依然分布着许多师爷故居,纵横交错的乡间河道,因为师爷,而连接着整个中国的水系。窄小的乌篷船一往一返之间,将无数安昌子弟送往天南海北,也载回了一个王朝的无数精彩过往,为古镇增添一份独特的文脉气息。

  不足两千米的沿河古街上,就有十多座石桥,其中大部分为返乡归老的师爷所捐建,也是当地人口中的“师爷桥”,此外师爷亭、师爷路也是随处可见。漫步在古镇的街巷间,古老的题词和楹联不经意间就会映入眼帘,它们或抒发着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或寄托着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装点了古镇的风貌,也留住了古镇的文化灵韵,使人再也忘不掉这段温润如玉的云水流光。

85331622012773_.pic.jpg

生活里有诗,但没有所谓

的远方,因为它就在眼前,

我用笔用心记录的每一个

瞬间。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4年3月下旬刊


作者:曲雪松
责任编辑:刘淞菱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热点文章
独家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