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京津冀大协同中的小城机遇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4-04-11 08:03:50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安树伟

  经过十年努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一项国家重大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解决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交通一体化发展、空间格局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一系列问题,为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提供了样板。但是,京津冀三地发展差距持续拉大、空间结构不完整、产业协作体系不顺畅等问题始终难以解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小城市发育不足,或者说是京津冀城市体系的断层问题。这意味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尤其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后半程,我们要格外关注中小城市的发展问题,讲好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中的小城故事,才能真正实现京津冀“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空间结构是“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没有一定数量和较高质量的中小城市,京津冀空间结构的“多节点”就无法实现,协同发展的“三轴”也就缺乏有效支撑,核心城市北京的空间溢出效应也就无法顺畅地传输到天津和河北各地区,协同发展就会存在“堵点”。2014年以来,京津冀空间结构发生了比较显著的改变。其中,“一核、双城、三轴”进展较为明显,但“四区、多节点”还需进一步完善,呈现出的京津“双城”过于“肥胖”、而河北城市过于“瘦弱”的局面并没有实现根本的转变。由此,京津冀城市体系缺少发挥“二传手”作用的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已经成为制约京津冀协同向纵深发展的明显短板。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提升京津冀城市群中的中小城市功能,推动小城市向中等城市、中等城市向大城市发展。值得欣喜的是,《京津冀小城十年》从多个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京津冀中小城市蓬勃发展的美好画卷。无论是雄安、通州等承担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承载区,还是石景山等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密云和宝坻等大城市的卫星城,或是三河、张北等发展迅速的中小城市(镇),都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动能,呈现出城市特色化、服务功能化和产业集群化的发展趋势,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后半程中发挥突出作用。未来,京津冀中小城市的功能将愈发受到重视,有望发育乃至形成一批区域性中心城市,有助于完善京津冀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结构,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期目标的实现。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4年4月上旬刊



作者:安树伟
责任编辑:风华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热点文章
独家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