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完善农村教育服务体系探讨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 | 雷明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指出:优化公共教育服务供给,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进一步优化完善农村教育服务体系,是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保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兴则民族兴。二十大报告提出: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特别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人才是第一资源”,“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全面建成现代化国家、实现教育现代化,目前看薄弱环节和短板依旧在农村,在中西部边远广大刚刚摆脱贫困的地区。只有继续加大投入力度,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才能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补齐乡村教育短板上取得更大进展,为带动广大农村地区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智力”支持。
强化农村教育 助力乡村振兴
面对新阶段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实施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对于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村群体而言,就是要通过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真正实现“人口变成人手,人手变成人力,人力变成人才,人才变成财富”的价值有效转换。
就当前而言,首先还是要围绕“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全面改薄”三大维度发力,即在学前教育方面,实现农村幼儿园入园率全覆盖,在职业教育方面,免除农村家庭子女接受中职教育的学费和在就读高职院校的学费及书本费,在“全面改薄”(即全面改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努力使农村教育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有大的改观和提高。
同时要面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通过顶层设计,从根本上解决城乡教育一体化问题。通过进一步升级改造农村基础教育存量、强化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将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向农村学校倾斜多种措施,进一步改善和强化农村教育。在教育规划中优先谋划农村地区教育发展,把改善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环境和条件作为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在教育投入、工程项目等方面向农村地区倾斜。以精准方略推进高质量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其中之关键就是做好“精准改造”、“精准招生”、“精准资助”、“精准就业”、“精准培训”五个精准,切实提升技能,让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
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要真正解决农民实际问题,就要缺什么教什么,在产业链上培养实用人才。
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水平。加大涉农高校、涉农专业建设力度,加快培养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实施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快构建高校支撑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发展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依托职业院校大规模开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坚持直属高校定点助力乡村振兴机制,拓展深化助力乡村振兴形式和内容,保持工作力度不减,定期对助力乡村振兴成效进行考核评价。
加强组织领导,及时做好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工作力量、组织机构、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方面的有机结合。完善政策保障,优化教育财政支出重点,聚焦支持农村地区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适当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示范县倾斜。强化考核评估,配合中央有关部门开展乡村振兴督查考核,及时发现和解决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关问题。鼓励社会参与,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合力。做好试点、协同发力。具体来说,一方面应以保障义务教育为核心, 另一方面,还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保障义务教育为核心
着力发展学前教育夯实基础,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拓宽通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质量,完善资助政策体系杜绝失学辍学。
就学前教育而言,应围绕农村幼儿园“全覆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拔穷根”、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兜底线”、加大招生助力乡村振兴政策“倾斜度”等提出进一步明确目标,同时进一步强化教育精准保障举措,如进一步促进乡、村两级公办幼儿园发展,支持乡、村两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改变骨干园、示范园大都集中在城市的不合理局面,形成中央财政也承担一定比例的幼儿园经费投入保障系统,建立合格的幼儿教师供给制度,把优质幼儿教育资源引向农民家门口。使得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政策更接地气、更符合实际且更具实践性。
就九年制义务教育而言,进一步稳步提升农村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把加快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作为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进一步突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继续对农村和农村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给予政策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向农村倾斜,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向中西部倾斜,努力缩小区域差距的“三个倾斜”。
进一步落实国家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学校教育布局,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大对农村办学条件的资金投入。支持农村地区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改善农村地区学校办学条件。让农村户子女不仅有学校可上,而且能上好学校;锁定农村地区,不留“死角”;切实从最困难的地区做起,聚焦薄弱学校,做到精准扶弱;着力“雪中送炭”,满足基本需要,坚决不搞“锦上添花”,杜绝超标准豪华建设。
切实加快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通过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使农村地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农村地区扩大教育机会、提高教育质量和降低教育成本,从而实现农村地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较快缩小教育差距。让更多困难家庭孩子能够受到良好教育,拥有更多上升通道。
面对乡村振兴,目前农村老师培训的需求特别旺盛,特别是西部地区,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互联网+人工智能,“云培训”平台,动员优秀教育资源,对西部地区老师进行“一对一”培训指导,带动西部等相对落后地区的师资力量进一步提升。
推进“撤点并校”与有质量的住宿制学校建设、有保障的校车系统建设,解决农村儿童上学远的问题。农村的高中教育,要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按比例化解高中债务,对那些由于教育成本较低,深受农民欢迎的,仍然坐落在乡镇的高中,要建立特殊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另外,还应在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强化学校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性作用,在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同时进一步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广泛动员社会上更多的人和企业关注农村教育。提高乡村教师数量与质量,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让孩子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推进教师全员参与、城乡之间双向交流轮岗,使得弱势地区学校和弱势教师得到更多的扶持,实现教育公平。
建立新的更有价值导向的项目配置教育资源方式,在按照学生数量配置教育经费的基本原则基础上,要有所突破,关注农村学校普遍规模小的窘迫处境,增加以学校和教学点为单位的教育资源配置比重。还要改革通过项目配置教育资源的方式。逐步推进义务教育“钱随人走”改革,农村家庭孩子无论在哪里接受义务教育都可享受“两免一补”。同时支持城乡学校有相同的竞争可能性的项目,支持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有益项目,例如,绿色环保行动,生态恢复和保护等。
多渠道加大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投入。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中央相关教育转移支付存量资金优先保障、增量资金更多用于深度农村地区教育发展和重点农村地区学生受教育的需要。发挥金融资金的引导和协同作用,精准对接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多元化融资需求。集聚教育对口支援力量,建立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联盟,统筹东西部振兴协作、对口支援、中央单位定点助力乡村振兴、携手振兴等方面力量,形成对口助力乡村振兴农村地区教育振兴的合力。
将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台账管理。重点农村地区教育人口底数台账、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基本情况台账以及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推进台账。建立重点农村地区学生教育和资助状况年度报告制度,建立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财政投入年度报告制度,将东西部振兴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助力乡村振兴、携手振兴等教育振兴各项工作纳入台账化管理。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俗话说给钱不如给本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助力乡村振兴,还更要多打“职教牌”。
目前,面对建成中国式现代化国家的中心任务以及全面乡村振兴,人们关注的首要问题就是“谁是未来乡村建设者?”。究竟“谁是未来乡村建设者?”这里,我们认为未来乡村建设者即为所谓的新型农民,即指泛农业包括三产融合新兴产业业态从业者,包括全社会的一二三产从业者,企业,社会组织,居民个人,政府。
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雷明(右一)带队在云南保山调研乡村振兴教育帮扶。
从内在看,全面乡村振兴主力军应该为新型职业农民,即农民从身份转化为职业,其职业认定的标准为生产资料能够得到有效保障。据农业农村部统计,超过80%的新农人的创业项目集中在特色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和乡村旅游等农村产业融合类项目。辅助人员即为教育,特别是新兴职业教育从业人员。而从外在看还应该包括大学生,返乡创业者,特别是这些地区的广大中小学生,他们将来会用知识和技能反哺乡村,他们是未来带领家乡脱贫致富的主力军。
总体上说,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有以下特点:一是懂政策,懂市场,能实干的创业人才。二是有一技之长,带动能力强,能够带动群众致富的人才。三是创新复合型人才,即能充分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把休闲娱乐、观光旅游、文化影视、城市生活和农村,农业结合起来创新发展模式的人才。四是符合农村发展需求的“土专家”“田秀才”,如农艺师、果树种植技术人员、规划师、市场营销人员等等。这些人才是乡村振兴、农村发展的主力军。这些人才将成为未来乡村建设者即所谓的新型职业农民。由于这些新型职业农民从事的产业不同,需求各异。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要真正解决农民实际问题,就要缺什么教什么,在产业链上培养实用人才。需要造就一支高质量的懂技术懂市场师资队伍。
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农村地区职业教育与培训,提升特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农村地区职业技术教育,把职业教育与九年义务教育、成人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建成结构合理、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互相融通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提高农村地区人口的就业能力。必须注重培训和转移的指向性,按照“富教合一”“学以致富”的原则,围绕“让想当农民的当好农民、让不想当农民的不当农民、让既想当不想当农民的兼当农民”的职业定位,把来自不同渠道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项目和劳务输出、劳动力流动整合归类,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职业定位进行不同的“对口培训”及转移就业。
积极探索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资助更多的农村子女接受“学历+技能”教育;大力新建职教园区,使职业教育集团化集群化发展;加强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对中职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指导各区县中等职业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培养适用人才;推广“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模式,把职业教育办进园区,解决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和企业用工困难的问题。建立面向农民朋友的职业教育“培训包”,采取“群众点菜、专家主厨”的方式,进一步推“广科特派”, 组织“科技小分队”,培育乡村CEO,深入田间地头,使农民朋友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干就有效益。
推动制定颁布国家《可持续能力提升法》《国民素质提升法》,从法律层面确保。同时,针对广大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同步推进职业技能培训与普通话推广,解决因语言不通而无法就业创业问题。
最后还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优化高等学校区域布局;扩大高等学校“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规模,制定高等学校对农村地区定向招生工作方案;制定政策引导高素质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地区就业创业,带领农村农民农村致富;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和智力优势,推动农村地区产业发展。建立农村家庭大学生实名制信息库,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和培训;落实高校毕业后服兵役、下基层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家庭毕业生回乡自主创业,最终达到巩固拓展“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农村”的目的。
鼓励引导“干中学”
教育培训作为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系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形式不局限于课堂知识和技能传授,还包括实践中的示范教育,使培训对象接受能力训练和观念改造,我们称之为干中学(边干边学),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教育形式,如从劳动力外出务工转移,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巨大成效。在劳动力外出务工转移过程中,对于外出务工的农民来说,干中学是其劳动技能形成的主要途径,重要性超过了教育培训。
教育是社会向新成员传授知识、技能和规范的重要制度化渠道,劳动者由此获得了人力资本;而干中学作为劳动者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知识与经验、形成技能的非制度化渠道,亦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从大规模劳动力流动兴起以来,干中学便是形成农民工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
当前,干中学对我国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似乎尚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就广大农村地区当地居民而言,我国还有许多农村地区的农民综合素质并不高,“干中学”的能力不强,面对外界的帮助也显示出并不十分积极的姿态。究其原因,一方面,目前的教育培训在诸多方面尚存待改进之处;另一方面,则是农村地区的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不足。而这种农民群众个体能力的困乏,首先与留守村庄的群众的年龄构成有关,年轻人进城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和孩子,学习能力有限;其次与其思想意识有关,贫困地区农村多缺少真正有效的社会组合形式,以血缘为主要纽带的交际环境影响思想的开放性与接纳性,群众普遍对学习生产技能的热情不高。
干中学是农村留守人员提高技能的主要途径。如果农民群众的干中学能力得到提升,很大程度上会对消除自身发展困境产生有益影响。首先,农民群众的主动学习、主动奋斗的意识会增强;其次能掌握新技术,得以对传统农业种植项目进行升级或指导;再次,通过提升干中学的能力,农民群众的适应能力也趋于提高。生活在较为艰苦的环境中,农民群众和现代社会诸多新元素如信息获取、市场经营方式等之间或许存在交流不畅、接受无能的现象,干中学便要求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以积极正确的心态接受社会的各种改变。在以上诸种个人的变化下,干中学得以提高农民的能力贫困,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能力,最终为脱贫奠定基础。
另外对于主要依赖干中学提升自我的农民工群体,他们目前接受的教育与技能培训的程度远远不够,这迫使他们只能通过干中学这种方式获得初浅的工作技能,从事较低端的工作,弱化了其经济地位,因此,加强教育培训是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劳动者收入增长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农民工收入的增长仅依赖于教育培训还不够,在提升农民工受教育水平的同时,应采取激励措施,积极鼓励农民工在工作中努力学习,坚持在自己的职业中积累经验,提升异质型的人力资本。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干中学的积极作用,更有利于收入增长。总之,要提升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在加强教育培训的同时也应鼓励干中学。
最后,由于乡村振兴过程中,迫切需要更多新型职业农民大显身手,期待更多人才回流投身乡村振兴建设,为农业强国建设注入强大动能。因此,在大力推动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还要大力推动农民职业化建设。这里农民职业化是指“农民”由一种身份象征向职业标识的转化,它不同于农民非农化和农民市民化。职业化的农民将专职从事农业生产及其相关产业,其来源不再受行业限制,既可源自传统农民,同样包括源自非农产业中有志于从事农业的人。农民职业化的实质,是传统农民的终结和新型职业农民的生成,它将使得农民逐步脱离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状态下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转而构建产业化、现代化、市场化的新型生产方式和时代化的新型生活方式,这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的一个必然必需的选择,为此还要尽快建立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职称体系,打开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通道。通过职称设立评定,不仅是对农民职业的回应,增强对农民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励更多农村青年钻研农业技能技术特长。此外,通过职称设置,广大农民群体还能更加有效地享受到各种政策扶持以及各种支持服务等机会,使农民这个职业更具吸引力。(作者为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爱丁堡大学荣誉教授,北京市乡村振兴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原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4年4月中旬刊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