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开幕
5月27日,2023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开幕式暨全球技术交易生态伙伴大会在中关村展示交易中心开幕。科技部副部长吴朝晖,中科院副院长张涛,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张桂华,北京市政府副市长于英杰,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英国驻华贸易副使节杜涛,韩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李镇守,国际技术转移经理人联盟(ATTP)主席、澳大利亚原子科技组织(ANSTO)创新与商业化主任蒂莫西·博伊尔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并致辞。
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是中关村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20年首次设立,旨在促进全球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打造集高端前沿科技成果发布推介、供需对接、交流洽谈和宣传展示等为一体的国际技术交易综合服务“第四方平台”,持续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高地。
吴朝晖在致辞时提出倡议,应拓展国际技术转移转化空间,打造全球科技产业创新网络,强化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张涛表示,希望各方利用好中关村技术交易大会这一平台,连接全球技术交易要素,为促进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作出新的贡献。也希望学习、借鉴更多的国外先进经验,共同为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多的贡献。
张桂华表示,愿与国内外朋友一起促进国际科技交流的便利化、数字化、智能化,聚焦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共建共享“科创中国”品牌,让更多的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走向市场、创造效益,积极拓宽引才的载体和渠道,为海外人才来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主旨演讲环节,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司长周云帆介绍了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进展。他表示,我国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政策法规体系日趋完善,持续推动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技术要素市场活力不断提升,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合初步形成。下一步将在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提升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等四个方面发力。
近年来,中国技术市场活力持续释放,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规模显著提升。数据显示,全国技术合同从2018年的41.20万项提高到2022年的77.3万项,成交额从2018年的1.77万亿元提高到4.78万亿元,分别增长87.6%和170%。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贡献了全国93.7%的技术输出和82.8%的技术吸纳。
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以色列理工学院工程材料系教授丹尼尔·舍特曼通过视频演讲分享了对“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一些看法。他表示,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中,内部创业精神是鼓励创新和技术创业、吸引杰出人才的关键,是推动组织创新和进步的重要动力,“创新需要自由、以不同的方式思考,不畏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跟组织的环境有关。”他介绍,创业精神还需要管理层、员工、政府和教学机构等多方的参与和促进。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的关键。大会现场,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主任聂飚发布了《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2》以及中国首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指南》。
目前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正呈现欣欣向荣的崭新局面。数据显示,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等多种方式转化的科技成果呈明显上升趋势。报告期内,高校院所转化合同总金额约为1582亿元,同比增长约25%。
会上还举办了两场签约活动。其一是中关村发展集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署关于构建新型校企合作关系、共建未来产业科技园的《战略合作协议》,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专业化能力,持续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打造未来产业创新和孵化高地。其二是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和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学数据专区建设运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围绕科学数据专区建设运营开展全方位合作,打造全国首个专门针对科技领域数据交易流通的专题数据区域,加快推进科学数据要素市场构建,发挥数据要素促进科技创新、赋能实体经济的重要作用。
国际商报记者 刘旭颖
来源: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