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心中埋下“长大要当科学家”的种子 点亮“小小科技梦”
2023“点亮科学”主题活动征集到许多青少年的“科学之问”与科学梦想,这些奇思妙想的“种子”也许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结出“科技果”。插画:李晗
这几天,中国科技馆“点亮科学”展览里,呈现的一个个“小小科技梦”,让不少参观者眼前一亮。整个展区是一片生机盎然的“青少年科学智慧森林”,每片“叶子”上都是2023“点亮科学”主题活动征集到的青少年“科学之问”和科学梦想。
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在“十四五”时期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夯实人才基础。如何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这些“小小科技梦”真正生根发芽?
——————————
“我希望可以发明出星际穿梭机,我们能乘坐它遨游太空,探索宇宙。”
“我希望能研制出水源净化器,将难处理的污水变成可饮用的水,让我们的水资源不再短缺。”
“我希望长大后发明机器人保姆,可以给天下所有的妈妈搭把手,帮妈妈做家务,让妈妈多休息。”
……
这几天,中国科技馆“点亮科学”展览里呈现的一个个“小小科技梦”,让不少参观者眼前一亮。整个展区是一片生机盎然的“青少年科学智慧森林”,每片“叶子”上都是征集到的青少年“科学之问”和科学梦想,活动还特别邀请了12位院士和112位青年科学家,为青少年送上寄语和期望。
今年全国科普日前夕,由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中国科技馆主办、猿辅导支持的2023“点亮科学”主题活动正式启动。活动展览分为“化学妙想”“奇趣生命”“未来智慧”“数中世界”“解码地球”“万物有理”6个主题,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青少年群体中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鼓励他们追“科技之星”、立报国之志。
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在“十四五”时期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夯实人才基础。如何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这些“小小科技梦”真正生根发芽?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多名科普专家和科技工作者,共同探讨怎样“点亮科学”,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
青少年科学素质不断提升
从事科普工作多年,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郭亮对近年来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升有明显感受。他举例说:“去年我在北京作科普讲座,对航空航天的装备和科学原理进行讲解时,有些同学能说出中国空间站的模块结构,甚至有同学对乘波构型(一种适宜高超音速飞行的外形——记者注)这样专业的知识都有了解,而这种情况在五六年前是很罕见的。”
中国科协今年发布的第十二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2.93%,较2020年的10.56%提高了2.37个百分点。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持续快速提升,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并向前列迈进,奠定了丰厚的人力资源基础。
“具体到青少年群体,国家高度重视学生的科学教育,不论是中小学、高校、科研院所还是社会上的各种机构,均对青少年科学教育投入了大量资源,家长和孩子对学习科学知识也越来越重视。总体来看,青少年科普工作的质量有了大幅提高。”郭亮说。
前不久,中国科技馆刚度过35岁生日。35年来,中国科技馆累计接待观众6500万人次,仅今年接待的观众就已经超过400万人次。“这些观众绝大部分是青少年。一代又一代科技馆人的接续奋斗,在无数青少年心中埋下了‘长大要当科学家’的种子。”中国科技馆相关负责人在2023“点亮科学”主题活动启动仪式上介绍说。
好奇心是一个起点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生物力药理学研究中心主任、青蒿素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廖福龙讲述,上小学时读过的一部科幻小说,给了自己最初的“科学启蒙”,也点亮了他的“小小科技梦”。
他回忆说,小学曾读到过科幻小说《昆虫世界漫游记》,“主人公变小后骑在蜻蜓身上,在昆虫世界里漫游,见到了种种奇异的景象,我感觉写得非常有意思,因此觉得生物学很奇妙。”后来读中学时,廖福龙物理也学得不错,这两个兴趣点让他在高考志愿填报时报考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生物物理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相关科研工作。
廖福龙认为,很多人对科学的兴趣,往往来源于科普、科幻作品或者学习中的感悟,它们引发的好奇心是一个起点。
在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的百人计划研究员孙书剑看来,科普不仅仅是授课,还可以是影视文艺作品,甚至是电子游戏、虚拟现实设备,这些丰富多彩的形式都可以为科普所用,点燃青少年科学兴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这位90后“科普达人”介绍说,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幻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其中优秀代表有电影《2001太空漫游》《星际穿越》和阿西莫夫的小说《基地三部曲》等。从国内来看,刘慈欣的小说《三体》问世后,中国的科幻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些科幻文艺作品同样有很高的科普价值。“为什么说《星际穿越》这部电影很好,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它的制片人和科技顾问是201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理论物理学家基普·索恩。在他的专业指导下,《星际穿越》中的细节制作得非常细腻,符合科学规律,也创造了艺术价值。很多人因为这部作品产生了对航天事业的兴趣,这自然也起到了科普的作用。”孙书剑说。
除了影视剧、小说外,游戏和虚拟现实设备也是科普的新领域。郭亮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说,在航天爱好者中,有两款游戏非常受欢迎,一款是《阿波罗11号(VR)》,这款游戏由美国宇航局(NASA)研发,让用户可以模拟宇航员,体验阿波罗11号登月任务从发射到登陆的7个阶段。另一款是《坎巴拉太空计划》,它是一款拥有极高自由度的沙盒风格航空航天模拟游戏。
“在我看来,这些游戏不仅给大家带来了快乐,也起到了普及科学知识、激发科学热情的作用。现在,我们也在开发一款虚拟现实设备。预计这个装备既可以帮助教学,还可以成为一款娱乐性的科普游戏作品,寓教于乐。”孙书剑说。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各类青少年科普活动越来越多地运用科技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特别是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持续探索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让更多孩子爱上学习。”猿辅导相关负责工作人员在2023“点亮科学”主题活动启动仪式上提到,比如,为学生拓展科学探究和综合实践的场域,为青少年搭建线上、线下科学实践场景,打通科学体验环节,开启青少年专属的科学实践之旅等,不断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
如何补齐青少年科普短板
郭亮在多年的科普工作中观察到,不同地区的青少年科学素质差距较大,三四线城市青少年的科学素质与一线城市孩子存在较大差距,而农村地区更是最大的短板。“如何激发这些地区孩子的好奇心和科学兴趣,比讲授知识更为重要。”郭亮说。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也提到,我国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偏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科学精神弘扬不够,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科普有效供给不足、基层基础薄弱;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尚未形成,组织领导、条件保障等有待加强。
如何补齐这些短板,特别是有效提升偏远地区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长武向平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就曾指出,要让偏远地区和乡村的孩子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使用科技资源,探索更多途径包括网络科教资源进入偏远地区;同时要创造条件,让偏远地区的青少年走到城市,走进高校,走进实验室,参与科研实践;也希望能有更多的科学家走进乡村,使那里的青少年有机会与科学家面对面接触,开阔眼界,提升科学素质及兴趣。
事实上,不少西部地区的科普工作者已经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科协干事马晓梅长期在基层从事科普工作,她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8月10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协在红寺堡区启动了2023年“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活动,活动在当地的商场举办,共有“健康我做主”“应急安全”“完美视界”三个主题展区的60余件展品参展。此外,红寺堡区科协还联合宁夏科协科普工作队举办了多次“科普大篷车”校园科普行动,把VR眼镜、“正交十字磨”“翻转的镜像”等科普设备带到校园里供同学们参观,并手把手教学生制作简易版“斜拉桥”,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科学、感悟科学。红寺堡区科协还计划举办一系列科普课堂、科学表演活动,因地制宜地布置科学展览。
“本区没有科技馆,我们就把展品布置在商场或者学校,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更多人。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一样能把科普做好。”马晓梅说。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张是卓 记者 孙庆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9月27日 03 版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