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 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在重庆举行
为期两天的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今天在渝闭幕。大会以“共建创新之路,同促合作发展”为主题,围绕政府间科技合作、科技人文交流、产业创新发展等议题,举办会、论、赛、展、行等系列活动,来自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近1000名国内外嘉宾参会。大会发布了《国际科技合作倡议》,倡导并践行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合作理念,坚持“科学无国界、惠及全人类”,携手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
会上,南非高等教育、科学与创新部部长布莱德·恩齐曼迪,印度尼西亚国家研究创新署署长拉克萨纳·特里·汉多科,蒙古教育科学部部长恩赫阿木格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卡斯特·芬克,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等嘉宾分别作了主旨演讲。
大会期间,成渝地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启动建设,将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科技交往中心、技术转移枢纽、协同创新平台、产创融合高地,支撑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大会还启动了“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专项合作计划,发布了《创新丝绸之路发展报告》。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在首届“一带一路”科技创新部长会议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科技创新日益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深化科技创新合作有助于共同提升各国研发水平、共同培养科技人才、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良好的全球科技治理应该坚持创新成果共享,促进创新要素流动,激发创新增长潜能。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内容,科技创新为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民生改善和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了关键支撑和重要动力。十年间,一项项先进技术漂洋过海、一颗颗创新种子落地生根,结出实打实、沉甸甸的“果实”。目前,中国与80多个共建国家签署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共同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科技合作格局。古巴科技与环境部副部长阿尔曼多·罗德里格斯·巴蒂斯塔表示,作为重要的国际伙伴,中国与古巴两国已有一系列合作,如在生物技术领域共建了中古合作企业以及神经科学实验室。“相信我们的合作未来可期,可以进一步加深在医学、生物技术、高等教育等方面的合作。”他说,两国有不同的优势产业,也有不同的科技潜力,只要确定了双方合作的优先事项,就能够互相促进彼此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位于“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上的重庆,以大会为契机,充分发挥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带动作用,汇聚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与四川携手唱好“双城记”,加快建设科技交往中心、技术转移枢纽、协同创新平台、产创融合高地,全力打造辐射西部、支撑全国、面向全球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十年成果展上,集中展示的80余项涉及诸多领域的合作案例,生动展现创新丝绸之路建设取得的务实成效。共有6项川渝两省市合作案例亮相本次成果展。
重庆邮电大学校长高新波告诉记者,近年来,该校中国—韩国工业物联网“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开展了工业物联网时间敏感网络、工厂能耗管理、数字孪生等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核心产品和示范应用的联合研究和技术转化,联合制定两项国际标准,被新西兰、韩国等10个国家直接采标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在国内外40余家企业实际应用,创造产值20亿元。
据了解,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将于2025年在四川举办。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国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