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强国·每日科技】火星、毕宿五明日上演“双红星伴月”
2022.09.15
火星、毕宿五9月16日上演“双红星伴月”
天文科普专家介绍,9月16日晚,橘红色行星——火星将“靠近”另一颗橘红色恒星——毕宿五,与一轮亏凸月上演“双红星伴月”,届时只要天气晴好,我国各地感兴趣的公众凭借肉眼就能目睹到这奇妙的一幕。
科学认识淋巴瘤
9月15日是“世界淋巴瘤宣传日”,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淋巴瘤是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专家介绍,淋巴瘤的发病因素到目前为止都不是很明确,但是,我们已知的可能与淋巴瘤发病相关的因素包括细菌或者病毒引起的感染;免疫功能异常造成淋巴系统改变;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造成免疫系统紊乱;放射线的因素会引起淋巴瘤的高发。
我国科学家取得嫦娥五号着陆区
火山活动历史研究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与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威海)研究人员合作,对嫦娥五号着陆区的玄武岩厚度进行了估算。研究人员依据嫦娥五号着陆区撞击坑溅射物中钛含量的分布特征,并结合月表撞击坑统计定年结果与嫦娥五号玄武岩样品的放射性同位素定年结果,确定了嫦娥五号着陆点及周边地区玄武岩单元的形成先后顺序。
我国科学家首次获得纳米级光雕刻三维结构
9月14日夜,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我国科学家在下一代光电芯片制造领域的重大突破。南京大学张勇、肖敏、祝世宁领衔的科研团队,发明了一种新型“非互易飞秒激光极化铁电畴”技术,将飞秒脉冲激光聚焦于材料“铌酸锂”的晶体内部,通过控制激光移动的方向,在晶体内部形成有效电场,实现三维结构的直写和擦除。这一新技术,突破了传统飞秒激光的光衍射极限,把光雕刻铌酸锂三维结构的尺寸,从传统的1微米量级首次缩小到纳米级,达到30纳米,大大提高了加工精度。
新研究揭示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
近日,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谢黎炜团队联合广州中医药大学周经纬教授团队,利用多技术平台联合分析结合揭示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相关研究发表于《组合化学与高通量筛选》。
“宇花18号”花生入选国家粮油生产主导品种
日前,农业农村部遴选2022年粮油生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发布了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通知,其中共遴选了14个花生品种,而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王晶珊团队培育的“宇花18号”入选。据介绍,“宇花18号”是全国首个兼具高油、高油酸、耐盐碱特质的新品种。
体力活动营养干预是儿童
超重肥胖的最佳干预手段
近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亚军教授团队研究提示传统的体力活动联合营养干预仍然是儿童超重肥胖的最佳干预手段。相关研究发表于BMC Medicine。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运用贝叶斯网状分析的手段系统分析了118篇相关研究,共71064名儿童的实验数据,总结出当前儿童超重肥胖的最佳干预手段。该研究首次揭示了与新型的e-Health手段相比,传统的体力活动联合营养干预的优势。
黑米抗氧化性的代谢机制获揭示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创新团队解析了水稻黑米抗氧化性的代谢机制,在代谢层面揭示了有色糙米与无色糙米、黑米与其他颜色糙米之间代谢产物及代谢通路的差异。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
(微信公众号“科学强国”综合整理科技日报、科普中国、央视新闻、中国科技网、人民日报等 )
编辑:杰西
校对:赵狄娜
审核:龚紫陌
来源:科学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