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强国·每日科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获得丰富科学成果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2-09-19 18:29:32

image.png

2022.09.19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获得丰富科学成果

  国家航天局9月18日消息,截至2022年9月15日,天问一号环绕器已在轨运行780多天,火星车累计行驶1921米,完成既定科学探测任务,获取原始科学探测数据1480GB。科学研究团队通过对我国自主获取的一手科学数据的研究,获得了丰富的科学成果。

  哄睡婴儿的有效方法

  不少新手家长经常为哄睡哭闹的婴儿而烦恼。日本一项新研究发现,当婴儿哭闹时,家长抱着走动更容易哄睡,抱睡后坐5到8分钟再将婴儿放床上,婴儿就不容易醒来。该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美国《当代生物学》杂志网络版上。

  土耳其锡夫里希萨尔航空展

  9月17日,在土耳其锡夫里希萨尔航空展上,特技人员在一架“斯蒂尔曼”飞机上做“机翼行走”飞行展示。土耳其锡夫里希萨尔航空展9月17日在埃斯基谢希尔省的锡夫里希萨尔开幕。

  我国首创!用微波直接驱动机器人

  哈工大团队利用角锥喇叭天线发射的频率为2.47吉赫兹、功率为700瓦的微波对机器人进行驱动,并实现了多个驱动器联合运动的定量控制。同时,他们也提出了一种基于导线和形状记忆合金弹簧的伸缩致动器,并基于此设计了一种四足爬行机器人。该机器人长15毫米、重量仅为0.42克,展示了微波致动机器人在小型化、轻量化方面的优势。研究成果于近日刊发在国际期刊《尖端科学》上。

  “数字面罩”让匿名就医成为现实

  9月15日,《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在线发表了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林浩添教授团队牵头开发的一项新技术成果。他们通过数字技术与医学技术的交叉赋能,研制出首个“Digital Mask”(数字面罩),让匿名就医成为现实。研究表明,在六选一的识别测试中,传统的个人敏感信息保护技术(如“遮盖”)的身份被识别率为91.3%,而患者在“Digital Mask”的保护下,身份被识别率降低到27.3%。此外,此技术也可抵抗基于彩色人脸图像识别的模型攻击。

  苦味受体“神秘面纱”首次揭开

  9月16日,上海科技大学教授刘志杰团队在《科学》发表研究长文,研究人员在马钱子碱激活人源苦味受体TAS2R46的结构研究中取得突破,在国际上首次揭开了苦味受体的“神秘面纱”。

  《2022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在京发布

  9月1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京举办“2022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创新发展论坛”,并发布《2022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物生产供给显著增长,总体呈现三个特点。数量足、能量够、结构尚不合理。在生产供给方面,粮食、蔬菜、水果、肉类基本自给;大豆、植物油、奶类和饲料粮进口量大幅上升。在食物消费方面,精加工谷物消费量趋于稳定,全谷物消费偏低,杂粮消费减少;肉类、蛋类、水产品消费不断增加,奶类消费仍然偏少;蔬菜、水果消费持续快速增长,为居民营养改善做出了贡献,但食用油和食糖的快速增长则可能带来健康风险。

  科研人员在三峡地区发现植物新物种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和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日联合发表并命名了一种植物新物种——三峡白前,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植物类群》上。三峡白前为夹竹桃科白前属植物,根据最新的白前属定义,我国共有白前属植物约90种。研究人员介绍:“三峡白前的发现和命名跨越了近半个世纪。”

  (微信公众号“科学强国”综合整理科技日报、科普中国、央视新闻、中国科技网、人民日报等)

  编辑:杰西 

  校对:赵狄娜

  审核:龚紫陌

  视觉:龙昊


作者:综合
责任编辑:康小君
来源:科学强国微信公众号
热点文章
独家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