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强国·每日科技】 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征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2-10-27 19:11:56

1666780674198833.jpg

2022.10.27

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征

10月26日,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首批队员乘坐“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出征,奔赴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

联合国关注:智利复活节岛石像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位于智利圣地亚哥的办公室10月25日发布公报说,该机构于本月17日至21日对近日智利复活节岛火灾对岛上石像和其他古迹的影响进行了实地考察,目前正考虑启用应急资金来评估这项世界文化遗产的受损程度以及加强其今后的管理和保护。

中国科学院科学节· 2022启动

“中国科学院科学节·2022”将于10月29日至11月6日举办。活动以“嗨,科学!——好奇探索未知,科学连接未来”为主题,在院属各单位举办百余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据介绍,本届科学节可关注“科学大院”微信公众号进行报名,主要活动预告和参观攻略将在“科学大院”和“中国科普博览”微信公众号发布。

“吃土”可治疗肠道疾病

近日,发表在《自然—化学》上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吃土”也能调节肠道微生物组和治疗肠炎!科研团队受土壤组分启发,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构建由蒙脱土(天然土壤成份,俗称“观音土”)、淀粉颗粒和液态金属三种组分组成的土壤仿生材料,具有调控微生物功能的特质。这一具有响应性和调节性功能的新材料,不仅能提高微生物合成化学品的效率,还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失调,恢复肠道微生态,在生物制造和生物医药领域有着应用潜力。

我国7个遗产地入选首批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

10月26日,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在西班牙公布全球首批100个地质遗产地名录,我国在浙江长兴同步举行新闻发布会。据悉,我国有7个地质遗产地成功入选,分别是中国西藏与尼泊尔边界的“珠峰奥陶纪岩石”,浙江长兴的“煤山二叠纪/三叠纪生物大灭绝和‘金钉子’”,云南的“澄江寒武纪化石产地和化石库”,“香港早白垩世酸性火成岩柱状节理”,西藏的“藏南绒布峡谷滑脱构造体系”,云南的“石林喀斯特”,内蒙古阿拉善的“巴丹吉林沙漠必鲁特高大沙山和湖泊”。

亚洲象不喜欢“被保护”,就爱去流浪

近三十年来,全球亚洲象数量呈现整体下降趋势,栖息地减少是主要原因之一。然而,近日,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参与的一项国际研究利用十几年野外监测数据发现,相较于自然条件更“优越”的保护区,亚洲象更喜欢在外游荡,这对评估自然保护区对亚洲象的保护作用有重要启示。相关成果发表于英国生态学会期刊《应用生态学杂志》。

清华团队实现激光3D纳米打印技术新突破

近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孙洪波、副教授林琳涵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纳米颗粒激光3D打印技术,利用光生高能载流子调控纳米颗粒表面化学活性,实现纳米粒子间化学键合的三维装配。研究团队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应用了全新的打印原理并展示了多种不同纳米粒子的复杂三维结构和异质结构,在纳米粒子器件化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这项技术实现了超越光学衍射极限的高精度激光微纳制造,打印点阵列密度超过20000ppi,为超高分辨功能器件的制备提供了新思路。

连抓带吸的“象鼻机器人”

韩国机械与材料研究所宣布已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能够进行所有抓取动作的抓手,其灵感来自象鼻。具体来说,它是模仿大象用鼻尖捏住并捡起小物体,或通过象鼻深深吸入空气来抓住大物体。这种象鼻抓手,可利用其柔软的结构、可拉伸的薄壁和允许抓手改变形状的电线,通过捏吸融合机制抓取物体。研究团队希望这项新技术能够适用于各个领域,因为它不仅能有效运输各种尺寸的物体,而且能以稳定的方式抓取和组装物体,而不需要使用任何复杂的机械装置或传感器。

(微信公众号“科学强国”综合整理科技日报、科普中国、央视新闻、中国科技网、人民日报等 )

编辑:杰西

审校:赵狄娜

审核:龚紫陌

视觉:龙昊


作者:综合
责任编辑:康小君
来源:科学强国微信公众号
热点文章
独家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