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强国】神十五发射圆满成功,出差六人组实现“太空会师”!
11月29日23时08分,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在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
完成各项准备后,北京时间2022年11月30日7时33分,翘盼已久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亲人入驻“天宫”。随后,“胜利会师”的两个航天员乘组,一起在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里留下了一张足以载入史册的太空合影。
后续,两个航天员乘组将在空间站进行首次在轨轮换。其间,6名航天员将共同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约5天时间,完成各项既定任务和交接工作。
图源:央视新闻
“神箭”成功发射“神十五”
本次执行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二F火箭”),是专门用于载人航天发射任务的两级半运载火箭,运载能力为8130kg,由箭体结构系统、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利用系统、遥测系统等共计10个系统组成。
自1999年首飞迄今,长二F火箭执行了从神舟一号至今的所有载人飞船和目标飞行器发射任务,已成功发射14艘神舟飞船和2个空间实验室,其中包括9次载人发射任务,成功率100%。
这次在长二F火箭上,进行了45项技术的变化,所以,这对神舟十五号飞船来说,是一件好事情,它可以更加精确地进行对发射的锁定。
为了使入轨精度做到最高,科研人员还对火箭的控制系统和遥测系统进行了升级。当然,这是对神舟十五号航天员的“舒适度”提升。
在国内航天发射中,长二F火箭还首次尝试箭载图像视频直播,让我们通过电视、手机实时收看到火箭发射的震撼场景。从2005年发射长二F遥六箭开始,新增遥测图像测量系统。在火箭上安装2台摄像装置,实时传输和接收,可以直观地观测助推分离、一二级分离、整流罩分离、船箭分离等时序的火箭图像,火箭发射实况转播成了“家常便饭”。
图源:央视新闻直播截图
6名航天员将共同在轨驻留5天左右
在轨交接将是未来中国空间站运营期间主要的任务交接模式,相较地面交接更加高效可靠。
这次神舟十五号乘组进入空间站,3名航天员将开启中国新一轮的任务执行。他们将与神舟十四号乘组的3名航天员共同驻留组合体5天左右,实现空间站在轨乘组轮换。
原则上,两个乘组按照各自任务和计划开展在轨工作,神舟十四号乘组重点开展返回前准备工作,神舟十五号乘组重点进行状态设置和在轨环境适应,在轮换期结束前完成工作交接。
生活方面,在轨配置了两套厨房设备,可同时进行进餐准备,根据空间大小选择一起进餐或分场所进餐,两乘组可分享食品;此外,两个舱段配置了两个卫生区、六个睡眠区,均可独立使用。
图源:央视新闻直播截图
中国空间站将进入长期有人驻留模式
神舟十五号乘组作为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后到访的首个乘组,将开展空间站三舱状态长期驻留验证工作,对航天器运行维护的管理工作量会大幅增加。
除日常维护照料空间站外,航天员将完成15个科学实验机柜解锁、安装与测试,开展涵盖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的40余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他们将实施3到4次出舱活动,完成梦天实验舱扩展泵组和载荷暴露平台设备安装等工作,将验证货物气闸舱出舱工作模式,与地面协同完成6次货物出舱任务,将开展常态化的平台测试、维护及站务管理工作,以及在轨健康防护锻炼、在轨训练与演练等工作。
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将迎来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计划于明年5月返回东风着陆场。当然,神舟十五号乘组还将在中国空间站首次迎接“新年”。
图源:央视新闻直播截图
空间站组合体将首次形成最大构型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中国空间站将以独特造型,即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以及两艘载人飞船和一艘货运飞船组成“三舱三船”的组合体,这是中国空间站目前的最大构型,总质量近百吨,将向全世界展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卓越能力。
具体来说,天和核心舱负责空间站平台的统一管理和控制,并作为目标飞行器支持来访飞行器交会对接、转位与停泊。问天实验舱则可以对天和核心舱平台功能进行系统级备份,能够在应急情况下整体接管空间站。而梦天实验舱则具备平台重要功能和关键设备的备份能力。
按照空间站“1+1+1=1”的核心设计理念,三舱最终将实现控制、能源、信息、环境等功能的并网管理,开展更大规模的空间研究实验和新技术试验。
2023年我国第三批航天员将执行任务
未来,还将有更多航天员进入中国空间站,开展更多工作。明年我国第三批航天员将陆续奔赴太空,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也已经启动,将选拔12-14名预备航天员。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介绍,按照任务安排,今后每年至少要有两个三人乘组执行任务。杨利伟表示,现在除了第一批和第二批航天员正在轮换飞行任务外,明年第三批航天员也将陆续奔赴太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2020年10月宣布确定人选,共有17名男航天员和一名女性航天员入选。这18人分别包括7名航天驾驶员、7名航天飞行工程师和4名载荷专家。
未来,载人航天还将有哪些新的发展方向?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总体技术局高级工程师肖莉表示,我们从空间站建设之初的理念就是“建站为应用”,这个应用从广义角度说还是很广泛的,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为了科学发展。这也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需要。
未来,三仓组合体可以达到25个科学实验机柜的规模,并且都是技术先进、瞄准前沿科学问题的。未来空间站建成之后转入应用阶段,将对外分阶段发布项目征集,已经建立很完备的科学应用规划体系,有实验机柜基础设施的配套、实验项目的遴选和推举机制。未来,通过国家的空间实验室,产生一批有质量的、国际领先的科学发现和科技成果。
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一定会越走越远,目前也在研制新型载人火箭和载人飞船,在可重复使用、低成本、提升性能和能力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和研制工作。明后年还将发射巡天光学望远镜,这是一个可以自主飞行的天文届翘首期盼的设备,能观测的场域达到42%左右,性能先进,同时它还可以停靠到空间站上进行模块升级,或者推进剂的补加和维修维护的工作。
(中国小康网综合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经济日报、长江日报等报道)
来源:中国小康网
作者:风华
审核:龚紫陌
来源:科学强国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