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强国】他是火炸药“三冠王”,一辈子只想做好一件事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2-12-02 18:03:05

  他是火炸药“三冠王”一辈子只想做好一件事

  2021年12月2日,一位精神矍铄、衣着简朴的老人迈向讲台,宣布向南京理工大学捐赠1050万元,成立“泽山育才基金”,用于支持人才培养计划。很难想象,这位年逾八旬的老人,每年有一半时间守在条件艰苦的试验场,每天工作时间在12个小时以上。他就是86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我国著名的火炸药专家,被称为火炸药“三冠王”。

微信图片_20221202180202.jpg

图源:央视新闻

  王泽山说,“生活被科研幸福地包裹着。”

  从小立志钻研火药

  1935年,王泽山出生于吉林。那时,日本不仅武力侵占了东北,还扶植溥仪建立了所谓的“满洲国”。幼小的王泽山心底播下了爱国的“火种”,“绝不做亡国奴!”他从心底发出了怒吼。

  王泽山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强国必先强军,先进的武器是强军的核心。而武器的核心是——火药。

  1954年,19岁的王泽山怀揣着强国梦报考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选择专业时,他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一个“大冷门”——火炸药专业。不少考生嫌弃这个专业过于基础、枯燥和危险,王泽山却毫不怀疑自己的选择:“国家需要,就是我研究的方向。”从那时起,他的毕生追求就只有这一件事。

  为了实现自己的报国梦,大学毕业后,王泽山被分配到南京理工大学(当时名为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火药实验室。

  他暗暗下定决心,要在火炸药这件事上打一个翻身仗,要让我国的火药技术再度领先世界。建国初,我国火炸药技术主要依赖前苏联的支持。后来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我国火炸药研究曾陷入寸步难行的窘境。没有了技术外援,似乎一切都得从头再来。但王泽山并没有灰心,更没有放弃,而是迎难而上。他认为,搞科研就是做前人没有做到的事。

  一切从零开始,王泽山逐步搭建起我国火炸药研究的框架。没有先进的科研平台,王泽山就自己动手创造。他学会了车工、钳工、电焊工,几乎所有的机械设备他都能熟练操作。为了科研工作,他还辗转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365天中有一大半时间在野外试验场,经常一边吃饭一边思考,有时拿着两根树枝当筷子用,还浑然不知。王泽山理直气壮地说,模仿将永远受人限制,我们必须创新,攻坚克难,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渐渐地,通过他的研究,我国独特的火炸药理论体系形成。

  为解决火炸药低温感技术,王泽山特意选择在东北和西北的冬天做实验,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亲临现场。其他人在冰天雪地里被冻得瑟瑟发抖,也都在担心王泽山的身体,但他的一腔热似乎融化了冰雪,甚至风趣地自我解嘲:“我天生就是‘低温感’体质,耐寒!”

  功夫不负有心人

  几十年来,王泽山一次次排除了研究障碍,攻克了一座座技术堡垒,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上世纪80年代,他成功突破了废火炸药回收再用难题,变废为宝,使我国火炸药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1993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990年开始,他又将目光瞄准了火炸药低温感技术,于1996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999年被评为中科院院士。

  在近代的战争中,中国在战场上吃够了火力不足的亏,所以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对于火炮这样的重型武器格外看重,这让我国的火炮达到了领先世界的水平。不过在增加射程上,我国也确实被卡了很长时间——传统增加火炮射程的方法都被各国运用到了极致,如果还得持续增加射程,火炮的性能就会受到影响。这样顾此失彼的事怎能去做呢?所以在王泽山接到这个任务后,就发动了自己的逆向思维。

  他开创出了高密度的模块弹药,简单来说就是在不改变弹药质量的同时,让弹药具备更强大的杀伤力。而在增加火炮的射程上,就有减小弹药质量的一个选项。他将这门技术和火炮结合后,解决了这一世界难题,我国的火炮自此具备了更强大的威慑力。

  2015年,王泽山荣获国防技术发明特等奖,2016年又荣登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2018年1月9日,时任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省长吴政隆专程来到南京理工大学,亲切看望荣获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载誉归来的王泽山院士。

  在很多人看来,王泽山完全可以功成身退,颐养天年。而他却认为,在他所从事的领域,中国需要加深认识和亟待攻克的难题还很多,他要做的还很多。

  “一辈子只想做好一件事”“面对新时代科技强国的召唤,我义不容辞”……这些都是王泽山时常挂在嘴边的话语,他对事业的执着与热忱,令许多人动容。他曾说,只要是在工作,哪怕只是简单地吃盒饭喝白开水,也是一种幸福。

  资料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刘建华

  编辑:赵狄娜

  审核:龚紫陌

作者:刘建华
责任编辑:康小君
来源:科学强国微信公众号
热点文章
独家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