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强国】刘慈欣:我对人类的未来是乐观的
电视剧《三体》热映,再次引发了我们对作者刘慈欣的好奇。
电视剧《三体》 图源:三体电视剧官方微博
《三体》中有句话: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的,现实的引力太沉重了。
《三体》隐含着刘慈欣个人怎样的生命体验和人格理想?他现在还会仰望星空吗?
1970年4月25日,夜晚,河南省罗山县一个村庄,7岁的刘慈欣站在一个池塘边,“旁边还站着许多人,有大人也有小孩,我和他们一起仰望着晴朗的夜空,漆黑的天幕上有一个小星星缓缓飞过。那是中国刚刚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那时的刘慈欣对那颗飞行的小星星充满了好奇与向往,他相信,终有一天,自己也可以飞向宇宙。
写科幻小说,是为了逃离平淡的生活
《三体》为什么会从这种生态中生发出来?
科幻是少数人的大众文学,喜欢科幻的人往往都居于乡村偏野之地。刘慈欣也不例外。
山西,娘子关,阳泉,这里是《三体》的诞生之地。
写《三体》时刘慈欣还是一名发电厂的工程师,身处于山西一个很安静的小城,生活平淡且单调。而这些年,他已经专职写作,各种社会活动也比以前更多了,生活相对过去更热闹。但是,身处知天命之年,他一直在用低调保守的生活方式抵御外界的喧嚣。
浩瀚的星空永远能承载我们无穷的想象力
太空广漠深远,刘慈欣沉浸在自由的畅想中。
莫言曾高度评价刘慈欣:“他利用深厚的科学知识作为想象力的基础,把人间的生活、想象的生活融合在一起,产生了独特的趣味。”
戴锦华曾经说过,刘慈欣用近似十九世纪的方式写作,一方面记录自己的想象世界,一方面像上帝一样自觉地创造世界。
图源:三体电视剧官方微博
有网友问刘慈欣:怎么才能让人的想象力丰富起来?
刘慈欣回答:“首先你得找个既有钱又清闲的工作。你要是每个月都从银行拿利息,在家无所事事,想象力肯定会丰富起来。成天为生计奔忙的人想象力是不会丰富的。”
刘慈欣认为自己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他始终相信人类会有光明的未来。《三体》三部曲从本质上来说是乐观的。在书中,虽然太阳系的人类最后灭绝了,但人类文明扩展到了整个银河系。
《三体》系列的最后一部描写了宇宙的末日。在科幻小说中,末日的描写未必意味着悲观,因为按照自然规律,末日的存在是必然的,包括宇宙在内的一切都有末日。
刘慈欣说:“作为一个乐观主义者,我在科幻小说的作家群体中是一个另类,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这样的,悲观主义是现代科幻小说的主流。同时,我是一名理性的乐观主义者,我虽然相信人类文明会拥有光明的未来,但这样的美好未来是要经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才能到达的。在这个历程中,会有着大量的挫折和灾难,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我的小说都是在描写这样一个历程,但归根结底,我对人类的未来是乐观的。”
作者:苏枫
编辑:赵狄娜
审核:龚紫陌
来源:科学强国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