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强国】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3-03-24 19:51:21

邓稼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不论是原子弹的模拟分析、研究设计,还是氢弹的设计原理、技术途径,邓稼先都倾注了无数心血和汗水,可以说,他是“两弹”走向成型阶段的关键一环,被誉为“两弹之父”。

640.png

图源:网络

1999年,邓稼先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又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学业成,定回国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毅然回国。

西南联大是原来的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大学在南迁后合并的一所学校。合并后的西南联大物理系汇集了当时国内众多知名专家和学者,例如测得普克朗常数的叶企荪、对证实康普顿效应有贡献的吴有训、对证实正电子存在有过帮助的赵忠尧等等。这里的名师严教让好学的邓稼先如鱼得水,他读书的劲头比中学时期更胜一筹,各个科目均成绩优异。

1946年的夏天,毕业后的邓稼先受聘担任北大物理系助教,回到阔别了六年的北平。这期间他一面当助教,一面积极准备留学美国的考试,并在1947年顺利地通过了考试,到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48年秋天,邓稼先从上海启航,向大洋彼岸驶去。临行前,他的一位好友对他说“中国天快要亮了”,邓稼先听了笑了笑,说了这样一句话——“将来祖国建设需要人,我学成后一定回来。”

邓稼先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的第九天就回到了祖国,实现了他离开中国时的诺言。1951年,他加入九三学社。1956年,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两弹成功研发

1958年8月的一天,一个年轻人走进了时任我国核工业部副部长钱三强的办公室。钱三强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中国要放一个‘大炮仗’,要调你去参加这项工作,你看怎么样?”

这个大炮仗,指的是原子弹。而这个青年是邓稼先。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按照邓稼先他们的设计,顺利地在沙漠腹地炸响。这一天被历史铭记。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又在罗布泊上空爆响。从原子弹到氢弹,法国用了8年、美国用了7年、前苏联用了4年,中国仅仅用了2年8个月。

邓稼先曾说过:“在我们这里没有小问题,任何一件小事都是大事。小问题解决不好就会酿成大祸。”

1979年某一天,在某试验基地,新型核弹实验开始——飞机携带核弹直飞爆心。时间分秒过去了,核弹却没有爆炸,很多人都惊住了。在场的技术人员正想询问邓稼先时,却意外地发现“老邓”往试验场跑去。

作为物理学家,他不是不知道辐射核心区有多危险,但是为了弄清楚原因,为了人民的安全和国家的荣耀,他头也没回,现场没有人能拉住他。摔碎的弹片散落在荒垣上,当值的防化兵没有找到核心部件,他先找到了。在捧起碎弹体的那一刹那,生命的倒计时也启动了,邓稼先已经受过多次辐射伤害,但这一次是致命的。他被送进医院,检查结果显示白血球内染色体呈粉末状,尿液有极强的放射性。医院的医生不解地问,“这是吃什么毒药了?毒性这么大,身体竟被破坏到这样?”邓稼先什么都没有说,短暂的休息后又回到了戈壁滩。   

1984年,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整整20年。邓稼先指挥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次核试验,这次试验的成功将标志着中国第二代核武的重大突破,然而这时他的身体已被癌细胞严重侵蚀,没有人知道。

1985年,邓稼先回到了北京,回到了妻子的身边,这时,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进了医院,再也没能走出来。他住了363天,动了3次手术。363天里,他一直疼痛不止,止痛针从每天一针发展到一小时一针,全身大面积溶血性出血。可就是这样,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占据邓稼先脑海全部的仍然是中国的核事业。他着重思考的是如何和平利用原子能,但他已无法亲自实现了。他敏锐的眼光使中国的核武器发展继续快步推进了十年,终于赶在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走完了他62年的生命旅程。十年后同一个日子,中国在成功地进行了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之后,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将暂停核试验。

迎来这一天,我们要永远记住邓稼先。是他让一朵蘑菇云升腾而起,如一把利剑,啸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强音!是他,把生命放在危险之间,把国家领向安全地带。

(微信公众号“科学强国”综合中国科学报)

作者:刘建华

编辑:赵狄娜

审核:龚紫陌

作者:刘建华
责任编辑:康小君
来源:科学强国微信公众号
热点文章
独家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