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强国·每日科技】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启航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3-03-27 19:08:35

微信图片_20221222184717.jpg

  2023.3.27

  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 平台“海油观澜号”启航

  3月26日,据中国海油消息,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在广东珠海福陆码头启航前往海南文昌海域。标志着我国深远海风电关键技术取得重大进展,海上油气开发迈出进军“绿电时代”的关键一步。“海油观澜号”将安装于距海南文昌136公里的海上油田海域,通过9根总重超过2400吨的锚链牢牢拽住这个“海上摩天轮”。投产后,风机年发电量将达2200万千瓦时,所发电力通过1条5公里长的动态海缆接入海上油田群电网,用于油气生产,每年可节约燃料近1000万立方米天然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万吨。

  我国科学家建立常态化深海 长期连续观探测平台

  3月26日,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消息,中科院海洋所研制的多代深海坐底长期观测系统在我国南海冷泉区连续多年布放,实现了对该区域高清影像资料、近海底理化参数等数据的连续获取。该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深海研究》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专家表示,深海坐底长期观测系统提供了一种创新、可控的布放和回收模式,有望成为原位、长期、连续通用水下观测探测平台。

  中国制定集装箱国际标准获准发布

  3月25日,华东师范大学传来喜讯,日前,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央秘书处在日内瓦正式发布了华东师范大学包起帆教授领衔制定的集装箱国际标准《ISO/TS 7352:2023集装箱NFC/二维码箱封》,这是我国在物流和交通运输领域国际标准制定中的一大突破,以数字化助推集装箱物流标准化升级。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向华东师范大学表示祝贺,包起帆团队历时8年完成了集装箱NFC/二维码箱封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并形成了国际标准,为提升国际集装箱运输智能化水平,降低物流成本作出了积极贡献。

  古生物学者发现约1.7亿年前的“花”

  据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消息,古生物学者近期通过化石重新研究,发现了我国西北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被子植物,即人们熟知的“花”。这种远古植物距今约有1.7亿年历史,此前一直被认为是裸子植物。该研究由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兰州大学、宁夏地质博物馆、西北大学共同完成。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刊发在国际生物学期刊《生命》上。

  全球首款双座水上电动飞机日前交付

  近日,在甘肃省永靖县刘家峡风景区向阳码头,一架型号为RX1E-S的双座水上电动飞机滑出、起飞,标志着由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研制的全球首架双座水上电动飞机正式交付,首家用户为甘肃黄河通用航空有限公司。RX1E-S双座水上电动飞机是全球首款浮筒式双座水上电动飞机,以锂电池作为推进能源,碳排放量为零。电推进系统运行平稳、噪声低,飞机运行只需合适的水域面积即可,对基础设施要求,以及使用维护成本都较低。

  食物富含镁,预防痴呆症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近日发布公报说,该校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人们在日常饮食中增加菠菜和坚果等富含镁的食物,会促进大脑健康,有助降低痴呆症风险。研究发表在《欧洲营养学杂志》。公报称,据统计,全球痴呆症人数预计将从2019年的5740万增加到2050年的1.5亿,这会给人们的健康、社会服务以及全球经济带来更大的压力。

  可生物降解人造肌肉问世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统研究所、奥地利约翰内斯开普勒大学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联合团队以软体机器人的可持续性为重点, 合作设计了一种基于明胶、油和生物塑料的完全可生物降解的高性能人造肌肉。相关论文近日发表在《科学进展》上。研究人员表示,加速发展的软体机器人领域迫切需要可持续材料,特别是对于一次性应用,例如医疗手术、搜救任务和危险物质处理等。未来的机器人不会在产品寿命结束时堆积在垃圾填埋场,而是成为植物生长的堆肥。

  新研究发现导致免疫 细胞“精疲力竭”的机制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细胞里一种特定的蛋白质复合体“指导”着免疫系统T细胞的激活和耗竭,抑制该复合体某些部件的活动,可以避免T细胞耗竭,维持战斗力。相关论文日前发表在美国《分子细胞》杂志上。

  (微信公众号“科学强国”综合整理科技日报、科普中国、央视新闻、中国科技网、人民日报等 )

编辑:杰西

审校:赵狄娜

审核:龚紫陌

  视觉:龙昊

作者:综合
责任编辑:康小君
来源:科学强国微信公众号
热点文章
独家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