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强国·每日科技】单分子芯片制备实验技术问世
2023.5.10
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主体建成
5月9日,据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消息,由中铁十六局承建的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农业设施工程已全部完成,标志着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主体建成。来自世界各地的野生稻种将汇聚于此,在“天然温室”保存环境下繁衍生息。
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已完成发射前全区合练
5月9日,天舟六号货运飞船任务组织了发射前系统间全区合练。目前,各系统已经做好发射前准备工作。天舟六号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次飞行任务。针对“升级版”货运飞船技术状态变化大、火箭测试周期由27天缩短至25天等实际情况,科技人员已经组织完成了天舟六号货运飞船技术区测试、加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垂直总装测试、船箭联合测试、组合体垂直转运等工作。
罕见!19只黑颈鹤仍停留云南越冬地
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最新监测发现,截至5月8日,仍有19只黑颈鹤停留在该保护区觅食栖息、养精蓄锐。与往年相比,这种情况十分罕见。黑颈鹤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国际公认的珍稀濒危动物,被称为“鸟类大熊猫”。每年10月底,黑颈鹤都会飞到大山包越冬,次年3月陆续北迁返回繁殖地。对比往年情况,进入5月后,仍有10只以上黑颈鹤停留在大山包的情况十分罕见。
长沙“挖”通首个盾构法施工磁浮隧道
5月6日,湖南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T3航站楼地下27米,“磁浮二号”国产盾构机顺利拆解完成并吊出。至此,由长沙轨道集团建设、中铁十四局施工的我国首条盾构法施工的中低速磁浮隧道,实现了全线贯通。同时,也打开了“盾构与磁浮”的新建设方式。
单分子芯片制备实验技术问世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郭雪峰教授课题组研发出成熟的单分子芯片制备实验技术,主要揭示了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的制备与单分子锚定两大关键步骤。这些技术生产的单分子器件具有普适性,将会催生新一代单分子电子设备,并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单分子交叉科学新领域的发展,例如单分子物理与化学基本物性、单分子化学反应动力学和单分子生物物理的发展。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协议》。
薄如原子的人工神经元面世
据科技日报5月5日报道,来自英国牛津大学、IBM欧洲研究所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一个科研团队宣布了一项重要成就:他们通过堆叠二维(2D)材料,开发出一种厚度仅几个原子大小的人工神经元,其能够处理光和电信号进行计算,有望用于下一代人工智能计算,也有助科学家更好地模拟和理解人脑。相关研究成果刊载于最新一期《自然·纳米技术》杂志。
水的高效分解通过它也能实现
水分解是一种制造可再生和环保能源的富有前景的方法。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江凌和副研究员李刚团队采用自主研制的红外—极紫外(IR-VUV)双共振红外光谱实验方法,利用中性钒金属双聚体,实现了水的高效分解。新研究发现了中性金属单团簇基的水分解,为系统研究金属团簇对能源分子的催化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策略。相关成果发表在《物理化学快报》上。
可穿戴接口让虚拟现实更有“味儿”
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于欣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李宇航等合作,开发了一款小型可穿戴虚拟现实(VR)接口,能让用户闻到多种不同气味,包括迷迭香、莫吉托、煎饼和榴莲的气味。该设备能在局部区域内快速准确地产生气味,并能与VR世界无线连接,打造沉浸式和更具真实感的用户体验。相关研究5月9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微信公众号“科学强国”综合整理科技日报、科普中国、央视新闻、中国科技网、人民日报等)
编辑:李熙
审校:赵狄娜
审核:龚紫陌
视觉:龙昊
来源:科学强国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