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强国】未来可期!无人农场描绘农业新图景
在大多数人的概念里,农场一般都需要人才能运作。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无人农场也已经成功实现,用机器替代人工,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完成所有农场生产、管理任务的一种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的无人化生产,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图源:网络
无人农场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农场设施、装备、机械等远程控制或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的自主决策、自主作业,达到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的无人化生产作业模式。
目前,国内不少城市都在推广无人农场这种高科技创新模式。
据多彩贵州网报道,2022年5月21日,贵州首个水稻无人农场在剑河县正式投入运营;北京青年报报道,2022年8月15日,北京市首个生产型蔬菜无人农场总结发布会在昌平区阳坊镇政府召开;2023年5月9日,中国江苏网消息称江苏全省共30家单位入选为省级粮食生产“无人化农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用了高度概括的五句话来描述无人农场:“耕种管收生产环节全覆盖;机库田间转移作业全自动;自动避障异况停车保安全;作物生产过程实施全监控;智能决策精准作业全无人。”无人农场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最先进农业生产力的象征,“无人农场”是进军全球未来农业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手段。
在发达国家,因为地广人稀,大面积的农田使用现代化机械设备进行种植、维护、采摘,比如飞机喷洒农药、机械化收割等,极大地提升了产量和效率,大规模采用机械化农机进行生产是现代化农场的标志。无人大田农场、无人猪场、无人渔场,智能化、无人化耕作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是农业大国,人口众多,但人均耕地面积却很少。无人农场的优势是通过技术提升农业生产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不仅仅破解农产品品质难题,还会对整个农业产业链升级带来利好。
2020年10月,国家发布《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相关文件,提出“通过农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发展农业智能装备,提高涉农人员运用信用信息与知识水平和管理决策能力,核心解决卡脖子与短板技术、农村劳力短缺、人工成本高的问题,确保农业安全自主可控。”
2021年2月,国家层面还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2022年5月18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发布了首个智能农机技术路线图。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指出,到“十四五”末期,中国平原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将全面普及以导航技术为主、具备自动行走能力的智能农机装备,在集中连片的大型平原地区农场,具备高度自主行走能力的智能农机、完全自主行走能力的农机将成为作业主力,形成一批商业化的无人农场。
目前我国的农业数字化技术发展很快,在农业机械导航等领域开发了无人驾驶旋耕机、无人驾驶播种机、无人驾驶插秧机、无人驾驶高地隙宽幅喷雾机和无人驾驶收获机等多种智能农机,展现出了智慧农业的雏形,未来随着应用技术的成熟、决策模型精度的提高,我国无人农场也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大趋势。
(资料来源:微三农、中国江苏网、央视网等)
作者:李熙
编辑:赵狄娜
审核:龚紫陌
来源:科学强国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