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强国】中国载人登月,2030年前实现
嫦娥奔月,可上九天。现在,我国载人登月也有了时间表。
图源:央视新闻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中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启动实施,计划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
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仅有美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曾多次实现载人登月,此后全球未有新的载人登月案例。
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
5月29日上午,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称,近期,中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启动实施,总的目标是: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开展月球科学考察及相关技术试验,突破掌握载人地月往返、月面短期驻留、人机联合探测等关键技术,完成“登、巡、采、研、回”登多重任务,形成独立自主的载人月球探测能力。
图源:央视新闻
林西强表示,这将推动载人航天技术由近地走向深空的跨越式发展,深化人类对月球和太阳系起源与演化的认识,为月球科学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针对载人登月这一目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在前期关键技术攻关及方案论证的基础上,已经全面启动部署研制建设工作,包括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长征十号)、新一代载人飞船、月面着陆器、登月服等飞行产品,新建发射场相关测试发射设施设备等。
“载人登月”脚步不停
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1959年,苏联发射的“月球1号”飞到月球附近,进行绕月飞行,开始了人类对月球的考察。
1969年7月21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载着三名宇航员成功登上月球,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在踏上月球表面这一历史时刻时,曾说:“这只是我一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整个人类的一大步。”
自1972年12月美国“阿波罗17号”飞船返回地球、美国结束“阿波罗”登月计划后,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前苏联及俄罗斯从此再未进行过任何载人登月任务。
纵观各国载人登月方案,美国主导的“阿尔忒弥斯计划”宣传最多。该计划总体上分为3步:第一步是名为“阿尔忒弥斯-1”的无人绕月飞行测试任务,已于去年底顺利完成;当前,美国宇航局正在筹备第二步——拟于2024年底发射的“阿尔忒弥斯-2”载人绕月任务,4名航天员自今年4月选定后,目前正在加紧训练准备;第三步之始则是原定于2025年底发射的“阿尔忒弥斯-3”任务,拟实现自1972年以来的人类“重返月球”。
2018年,俄罗斯公布了载人登月计划,包括在国际空间站和月球轨道上测试一系列新技术,尝试组建绕月空间实验室,探索着陆月球新方式,争取在2035年左右建成月球基地等。按最初规划,俄方将在月面或月球轨道上建立模块化实验研究设施,支持不同时长的载人科研任务,并实施地月之间往返转移。不过,随着形势变化,俄罗斯载人登月前景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此外,欧空局、日本、印度都提出了载人登月计划,与重型火箭“直达”月球轨道这种传统模式大不相同。虽然这些未必能如期执行,但都体现了新时代载人登月路径的不同选择。
“未来七年分三步走"
从2016年起至今,中国发射的太空任务多达200余次,其中就包括了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的五个月球探测器。最先发射的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是绕月探测器,而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为落月探测器。
其中,嫦娥四号于2019年1月3日成功着陆于月球背面,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在月球背面着陆航天器的国家。
而嫦娥五号于2020年12月17日携带着采集的1731克月球样本顺利返回地球,这使得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成功取得月球样本的国家。
现在,距离2030年还有不到7年时间,我国载人登月现在的准备怎么样了呢?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介绍,实现2030年前中国航天员登陆月球,当前我们已经完成了登月任务的相关飞行器的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的研制,当然也完成了登月总体方案的论证和编制,这是当前的进展。
至于未来7年,应该是分成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就是要完成各项研制和建设任务,这里面包括完成新一代的载人运载火箭、新一代的载人飞船、登月的月面着陆器,还包括登月服、载人月球车等等飞行产品的研制,还有补充建设文昌航天发射场,以及测控通信着陆场等相关的地面设备设施。第二阶段就要进入无人飞行的验证阶段,这个阶段如果任务顺利,我们将进入第三阶段,就是载人登月的飞行阶段。
载人登月和载人登上空间站比,难度大在哪?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表示,难度要大很多。我们空间站的组合体三个舱,再停两艘载人飞船,再停一艘货运飞船,这就是现在的最大构型。九十多吨将近一百吨。那我们要实现一次载人登月,折合送到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大概要一百三、四十吨,比送整个组合体的六个(舱),还要大个百分之三、四十。当然也不是一次送上去,是两次。我们正在研究登月的火箭,分两次把载人飞船和登月的着陆器送到月球轨道,在月球轨道上交会对接。航天员是乘坐载人飞船出发,到了月球轨道和着陆器对接以后,进入着陆器,然后着陆器落月球,着陆器会带一辆车,可以扩大人的活动范围,提高效率。然后完成任务以后,着陆器的上升器,再把人送到月球轨道,再和载人飞船对接,航天员再回到载人飞船,返回地球这么一个过程。
据悉,相比内部环境精准可控的近地轨道空间站,航天员在月球上面临的环境更具挑战性,风险更大,因此必须具备更出色的心理素质和体能。由于地月距离更远,绕月空间站支援能力有限,登月航天员很难及时获得增援,更强调自主工作和决策能力,对月球知识需要掌握更多,以便应对紧急情况。
由于航天任务越来越庞大、复杂,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包括载人登月在内的航天工程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于是,各国航天普遍提升了对社会资源的利用和重视程度,助推航天技术在过去的10年间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成果,也使得商业航天逐渐成为“探月大军”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当前,商业航天提出了很多建设“地月航班”、月球基地等远景规划,但能否找到稳定的盈利点和增长模式,仍然前景不明。
尽管如此,月球毕竟是人类亲身探索太阳系的第一站,而载人登月事业熬过半个世纪低潮后,有望迎来又一个“黄金时代”。送航天员前往月球,建立综合任务基地,开发利用月球资源,将是新时代航天的重要目标。
(中国小康网综合中国航天报、央视新闻、光明网、北京日报、21财经等报道)
来源:中国小康网
作者:风华
审核:龚紫陌
来源:科学强国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