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强国】海洋牧场,牧歌嘹亮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3-07-06 18:00:31

我国是海洋大国,在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上,点缀着数十个港口城市,而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正以领跑全球的水产养殖技术,将一片片蓝色区域,变成一个个“蓝色粮仓”。

640 (2).jpg

海洋之星 供图/受访者

多年来我国海产品的年产量居于世界首位,养殖水产品占到全世界养殖产量的60%以上。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农业农村部等8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我国首个关于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指导性意见。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有估算显示,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海洋向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是陆地耕种的1000倍。我国有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建设“海上粮仓”潜力巨大。

多地进发,筑起“蓝色粮仓”

《意见》鼓励发展养殖水体在1万立方米以上的深远海养殖渔场,其中,桁架类网箱及养殖平台、养殖工船原则上布设在低潮位水深不小于20米或离岸10公里以上的海域,重力式网箱布设海域水深不小于15米。

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此后,该省各地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吹响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号角。

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方面,湛江走在全省前列:全市在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人工鱼礁项目共3个,分别为遂溪县江洪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湛江市硇洲岛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和吴川博茂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此外,已建成特呈-南三、流沙、东海岛、东里、草潭5个深水网箱养殖园区,深海网箱数量达3500多个,占全省70%,另有桁架式养殖平台1个。根据规划,到2026年,湛江将建成5000个大型深水网箱、5~10个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平台、4个国家级海洋牧场,同时打造游客向往的“海上草原”。

金鲳鱼是湛江养殖范围最大的海鱼品种之一,因为鱼鳍和鱼尾金灿灿,也被当地人称为“黄金鱼”。早在10年前,恒兴集团就开始尝试通过深海网箱养殖金鲳鱼,但过去几年由于养殖周期长,销售时间短,金鲳鱼一度价格低迷。该集团副总裁莫爵君介绍,4年前金鲳鱼的价格一度跌至8元/斤,养殖户每养一条都要亏2元。为此,该集团开发了预制菜,让金鲳鱼的销售周期从原本的3个月延长到一整年,截至目前,金鲳鱼的塘头价大约在20~25元/斤。如今在湛江,金鲳鱼已经形成一个百亿元的产业。该企业高层接受采访时表示,现代化海洋牧场养殖具有养殖容量大、不受休渔期时间限制、鱼类产出质量高等明显优势,以金鲳鱼为例,一个100米周长的网箱年产量可达10万斤,相当于陆上200亩池塘的鱼产量。

为践行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和海洋强省战略,贯彻落实《山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方案》,山东海洋集团投资建造了“耕海1号”现代化海洋牧场综合试点项目。项目位于烟台市莱山区渔人码头以东四十里湾海域,总海域面积4646亩。项目分为两期,“一期项目为钢结构坐底式渔业养殖装备,由3个大小相同的、直径40米的圆形子网箱旋转组合而成,3个子网箱犹如3朵花瓣,构成直径80米的‘海上花’概念。”山东海洋集团“耕海1号”项目工作人员介绍,每朵“花瓣”养殖体积约1万立方米,总养殖体积3万立方米。养殖品种主要为斑石鲷、许氏平鲉(即黑鮶、黑鱼)、绿鳍马面鲀、红鳍东方鲀、大泷六线鱼、黄条鰤等名贵海水鱼类。采用“5G+海洋牧场”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数字渔业,大幅降低养殖成本,提升养殖管理精细化水平,有效实现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年可养殖优质海水鱼类20万尾,年产约15万公斤。

为进一步完善功能业态,提升品质内涵,强化“耕海1号”引领示范效应,山东海洋集团在做好一期运营的同时,开展了二期建设工作。二期项目于2020年12月15日开工建造,由海上综合体平台和休闲海钓长廊两部分组成。一期与二期由休闲海钓长廊连通,共同构成“海洋之星”项链造型。主体平台采用海洋工程领域的座底插桩式钢制结构,平台主甲板为五角星形,外围直径120米,主甲板面积8000平方米,上建主体设计有7层面积10000平方米的室内空间,分别设置综合保障区、海洋渔业科普展厅、餐饮庆典区、宾客住宿区,平台最大载客量630人,2023年5月正式开业运营。

三面环海的大连,亦是“海上粮仓”重地,作为全国重要的海参主要产区,2018年夏季,受长时间、大范围、高强度的高温闷热天气影响,大量海参死亡,产量大幅下滑。近年来,当地通过推进以海参底播增殖为重点的海洋牧场建设,拓展海参养殖发展空间。

现今,大连海参池塘养殖面积达100万亩,底播养殖面积为90万亩,网箱养殖规模200万口,海参苗种和成品年产量在10万吨以上。2022年,大连海参全产业链创造产值超200亿元。

“过往,海参的消费以礼品为主。而近年,消费者对海参产品营养价值的认知度在提高,海参消费开始进入更多家庭。目前,自己食用消费和礼品消费各占50%,这也意味着消费群体在扩大。”辽宁省海洋水产养殖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克诗表示。

据介绍,大连海参每年产量占全国海参总产量25%左右,占辽参总产量80%左右。今年春捕,海参个头大、品质高,产量创近5年新高。大连鑫玉龙海洋生物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玉龙”)是国内专注于集海参综合苗种繁育、鲜活海参增殖放养、海上设施养护、产品精深加工以及科研开发与产品营销于一体的海参全产业链发展的龙头企业。该公司拥有近3万亩海洋牧场,在平岛周边海域建设了12个辽种参守护区,由堤坝围合,能有效避开海潮冲击,阻挡赤潮、海水污染、生物敌害等灾害,降低自然风险。堤坝内外海水相通,可以跟随潮汐潮起潮落,东进西排,充分保证海水流通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鑫玉龙总经理助理吕其珈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采访时表示:目前鑫玉龙共保藏辽参原种60万头,室内育种水体5万立方米,年投入良种创制生产与试验种参数量达5万头,年均产出幼体500多亿粒。

吕其珈介绍:“我们始终践行乡村振兴,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至今已带动了2000~4000人灵活就业。农民和鑫玉龙合作后,按照要求进行标准化养殖,养好后由我们统一收购。这几年,我们不断联合各方投入资源进行海参良种培育,秉承助农扶农理念,把培育的良种‘赋能’给农民,农民养殖的海参品质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增强了,最终农民能获得更多收入。”按照鑫玉龙的计划,今年预计带动农民养殖海参1600万斤,2023年预计海参年产量能够达到1600万斤到1800万斤,2024年将达到2000多万斤。

高科技为“粮仓”护航

不同于传统渔业的网捕作业,深远海养殖以重力式网箱、桁架类网箱及养殖平台、养殖工船等大型渔业装备为主体,以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技术为支撑,在深远海进行规模化高效水产养殖,具有技术先进、环境友好和成鱼品质高等优点。

深远海养殖平台处于开阔海域,且台风多发,非稳态环境,实现深远海养殖要克服重重困难,而高科技带来的数字化升级,让这些海洋牧场在向海图强的道路上如虎添翼。

640 (3).jpg

4月28日,位于烟台市莱山区渔人码头以东四十里湾海域的山东海洋集团“耕海1号”二期项目正式投入运营。供图/受访者

以“耕海1号”为例,养殖网箱选用的龟甲网PET网衣,是该材质首次在国内的海洋牧场上应用,可承受3.5吨张力,具有10年以上使用寿命,具有高强度、耐久耐用、耐污损附着、不吸水、破损不蔓延撕裂等特性。

水下环境监测系统主要用于水下桩腿、网箱等设备的巡检,通过手柄遥控,无人潜水器实时观察水下状况,并通过无线网络向手持终端和数据管理平台实时回传视频信息,做到可视化监测和及时维护,可实时监测温度、盐度、流速、流向等水质水文数据。同时可以监测海面气温、气压、湿度、风速、风向和降雨量等气象数据。以上功能的实现,全部依托于5G技术的应用。

3个网箱均配备了空气投饵技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实现调整投喂位置和投喂距离、监测饵料剩余量、调节下饵速度、定时定量投喂、切换投喂口、监测投喂参数等功能。同时,网箱还采用了自动清网、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安全管理等系统,对养殖过程进行精细化管控,实现网箱养殖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生态化。

“耕海1号”在系统设计和实际运用中始终坚持生态绿色环保理念,从清洁能源利用、海水淡化、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回运等多个方面着手,实现平台的防污减排、节能环保,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耕海1号”的清洁能源设有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系统。养殖网箱安装有60块280W单晶光伏板,3台3kW额定功率风力发电机,总功率25.8kW,日均发电量60kWh(度),年均发电量21600kWh(度)。栈桥通道两侧共安装有870块460W单晶双玻光伏板,总功率400.2kW,日均发电量1250kWh(度),年均发电量450000kWh(度)。在日照充足、风力稳定时基本满足日常用电需求。同时设置1组蓄电池作为低压电源用于日常照明、监测等设备供电。

平台按照油污“零排放”系统设计,防止任何油污排放入海。燃油、滑油等油类系统的舱柜、泵组、发动机、滤器、阀门附件等均设有接油盘,通过地漏和污油系统引入专设的污油舱;加载站的燃油接头处、燃油舱柜的透气管和溢流管处设有带封闭式泄放系统的集油槽,可将漏油泄放至污油舱,防止舷外排放;燃油舱、污油舱等均设有液位计和高液位报警,方便人员及时获取油舱液位高度,防止了由于过量加油导致的溢流。污油舱内的存油经污油泵输送到平台附近靠泊的服务船,排岸处理。

平台的生活污水系统采用符合中国船级社“CLEAN”标准的设计,根据平台营运、人员数量及预期一定时间设置足够容量的集污舱,能留存阶段内所产生的所有生活污水,在黑水、灰水的排放上均达到了“零排放”标准。平台设置一台油脂分离器,用于处理厨房排水。油脂分离器排水口接至灰水舱。厨房废气采用光触分解达到可直接吸入的标准;厨房垃圾生化处理并脱水后变为颗粒肥料。灰水舱和处理水舱的污水最后均通过污水泵输送至平台附近靠泊的服务船排岸处理。

此外,“耕海1号”搭建精细化信息管控场景,应用分布式能源管控系统,利用5G网络低延时优势,精准实现了太阳能、风能等发电设备与国家电网供电无缝切换,最大限度发挥清洁能源发电效率。应用了智能平台综合管控系统,能够对电力系统、照明系统、管路系统、空调系统、消防系统、电梯系统等进行集中管控。应用了智能化客房控制系统,通过人脸识别和声控操作,实现房间设备智能操控,为游客营造温馨舒适的科技体验。

以养殖海参为主的鑫玉龙,则与大连海洋大学校企联合共建大连海洋大学鑫玉龙研究院,由中国工程院朱蓓薇院士担任首席专家,承担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国家级海洋牧场、种质提升工程——大连市普兰店区刺参水产种质资源场建设项目、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等6项国家级课题。研发团队含博士6人,硕士17人,研发人员40余人,掌握专利104项。与中国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中科院黄海所、华大基因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持续研发功能性海洋产品。与大连海洋大学经多年的市场培育和观察,创制出肉刺数量多、生长速度快、夏眠时间短、成活率高的“鑫玉龙一号”成为业界公认的优质海参良种。

“鑫玉龙在传统海洋渔业的基础上,采用海洋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模式,通过海洋牧场检测平台,实现海洋牧场实时数据管理,应对海洋环境风险。”吕其珈表示,“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检测养殖过程中的水温、盐度等环境数据,整合辽参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利用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技术,打造以交易体系和金融体系为核心的海参行业线上生态系统,实现智能化、可视化的现代化建设大数据战略与管理模式。”

多产业融合,“海上粮仓”+“海上文旅”

“耕海1号”是全国首座综合性、示范性、集成性的智能化大型现代生态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从高处俯瞰,一期和二期两座平台在水中遥相辉映,以栈桥围栏相连,好似一条璀璨夺目的宝石项链嵌入海面。

连通一期与二期的栈桥围栏,中间水平面4万平方米,40万立方米水体,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养殖水体,同时也可供游客在此海钓、慢跑、晨练、观赏海上日出日落;栈桥中间围起的海域,挂网后可利用自然海水环境,有计划地对鱼、虾、贝、藻等进行养殖,并通过开展生态采摘,让游客有机会观光海底生物、体验渔牧生活、享受渔牧收获的喜悦,实现了功能性和休闲旅游的完美结合。

为提升运营品质,山东海洋集团与中国旅游集团旗下中旅风景(北京)旅游管理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在“耕海1号”平台上运营“山海海洋之星”景区,将智慧渔业、休闲垂钓、观光旅游、海上运动、餐饮住宿、科普教育等功能集于一体,在业内率先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海上“田园综合体”,树立了全省海洋文旅新标杆,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海洋资源综合利用“齐鲁样板”。

“‘耕海1号’是山东省‘经略海洋’迈出的重要一步,创新性实现了现代海洋渔业、海洋工程技术和海洋文化旅游一二三产业深度有机融合,也开创了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新模式。”山东海洋集团海洋之星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将继续完善功能业态,提升品质内涵,推动山东省海洋可持续综合开发利用。

2022年6月,烟台市印发《烟台市海洋牧场“百箱计划”项目三年行动方案》。根据这一方案,到2024年,烟台将投产深远海大型智能养殖设施50个,鱼类、海珍品产量突破5万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争创全国深远海智能养殖示范区。省级以上海洋牧场总数达到50处,其中,国家级海洋牧场20处、数量保持全国地级市第一,打造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海洋牧场示范之城。

业内资深人士认为,海洋牧场如集成海水养殖、休闲旅游、科普教育等功能,可实现多能源多产业融合发展,大大提高养殖平台的经济性。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孙媛媛

编辑:刘彦华

审核:龚紫陌

作者:孙媛媛
责任编辑:康小君
来源:科学强国微信公众号
热点文章
独家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