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强国】中国塑料之父徐僖
“严于律己,求真务实,不断攀登,为祖国的富强努力奋斗。”
徐僖 高分子材料科学家(1921年1月16日~2013年2月16日)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编写我国高分子材料专业第一本教科书;创建高校中第一个高分子研究所;建立国内最早的高分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我国第一个塑料厂;率先提出将高分子材料系统用于油田开发的思想;研制出了第一款国产原油降凝剂……徐僖,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材料学家,长期从事高分子力化学、高分子材料成型基础理论、油田化学以及辐射化学等领域研究。他光辉的一生,充满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字深情,始终坚守科研教育第一线,为我国高分子材料事业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被誉为“中国塑料之父”和“学科领路人”。
满腔热血,献身事业
1921年1月16日,南京这座美丽的城市静静迎来了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他就是徐僖。不似许多大师出身贫寒,徐僖来自于一个堪称富裕的富商家庭,他的父亲徐沅是庐山照相馆的创始人,以极其讲究的用光行走于各色达官贵人的府邸,为徐家打下了基业。
他的童年天真烂漫、波澜不惊,但却无法逃避时代的变迁。1937年,徐僖初中毕业,由上海回到南京读书。在他踏上家乡的土地那一刻,就发现此时的南京已不再从前的那片“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七七事变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南京处于风口浪尖之中。兵荒马乱中,徐僖和家人虽然侥幸逃脱了南京大屠杀的浩劫,辗转迁至四川,但外祖父家的亲人却无一幸免,在他心中留下了终身难以愈合的创伤,也坚定了他振兴中华的决心。
1938年,徐僖入读重庆南开中学,1940年考入当时内迁贵州遵义的浙江大学化学系。大学期间,家里的生意已有好转,徐僖却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一件长袍可以穿几年。
“他一直对学习努力,认真,对一切工作一项是严肃认真的。他为人正直,正义感极强。因为看到贫苦农民的悲惨生活产生了研究五倍子的想法。”正如好友武宝琦所言,1943年,年仅22岁的徐僖因对贫苦农民的同情而迈出了科研生涯的第一步——试制棓酸塑料。
棓酸塑料的主要原料五棓子,属漆树科,是我国西南川黔山区的土特产。当时的国民党政府经常使用各种胁迫手段,逼迫当地农民上山采集,进行低价收购,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这一残酷现实深深触动了年轻的徐僖,决定以五倍子为原料制造塑料。1944年,在导师侯毓汾的引领下,徐僖的研究初见成效,成功以棓酸甘油试制出了具有可塑性能的塑粉。
后因战争、出国求学等各种原因,试验虽屡屡遭遇挫折,但徐僖始终没有放弃。1947年赴美留学时,徐僖就将30多公斤五棓子夹在行李中带到美国,利用美国实验室设备继续开展研究。1年后,他用理论和实验结果证实了自己的设想,通过缩聚反应制得可与苯酚—甲醛塑料媲美的五棓子塑料。1949年冬,徐僖受聘为重庆大学化工系副教授。1951年春,提出申请开发五棓子塑料,得到批准后,徐僖在重庆大学化工系建立了一个规模较大的棓酸塑料研究小组,采用自己设计的设备和工艺流程,利用五棓子和一些农副产品为原料进行塑料中试研究。1952年初,中试成功,徐僖受命主持建厂工作,仅用了一年多时间,重庆棓酸塑料厂便顺利正式投产。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主设计、完全采用国产设备和国产原料的第一个塑料工厂,结束我国塑料原材料纯靠进口的历史。
最大的心愿是“中国人能在世界上普遍受到尊重”
数十年来,徐僖在高分子成型基础理论、高分子力化学、辐射化学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拓展创立了高分子力化学新理论,发明了高分子力化学合成和加工系列新技术,推进了我国高分子材料工程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在党和政府以及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他率领团队研究解决国防军工、石油和石化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为我国高分子材料工业从无到有并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支柱做出了卓越贡献。
“工作就是他最大的爱好。”亲友,同事都这样评价他。
耄耋之年的他依然以“拼命三郎”的精神奋斗在科研第一线,出人意料地又做出了一项重大成就——“固相力化学反应器”,并因此获得了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徐僖是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他年轻时在帮人推磨的时候曾发现这些看似古老、粗陋的中国石磨却有着惊人的碾磨硬物的能力,能将坚硬的黄谷、大米等磨成很细的微粒,于是开始探索这种石磨强大力量的来源。
他发现,上下两块石磨中各有几组凹凸相间的齿,这些齿不成放射状,二是分成八等份,相互交错排列,上石盘与下石盘的齿相同,但方向相反,石磨一转动,就会产生二维的平面剪切力和立体的三位剪切力,将各种硬物碾碎。
于是,徐僖萌生了一个想法,即模仿中国石磨的工作原理,研制一种具有三维剪切力的固相力化学反应器。
从基础研究、小试到建成可连续生产的固相力化学加工示范生产线,徐僖带领团队用时12年,终于在2006年创建了这项令世界瞩目的高分子材料固相力学化学制备和加工技术,将力学化学反应应用于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改性与制备以及为废弃高分子材料的回收利用等提供了一项高效、经济、环境友好的新途径。
2007年2月,“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时,徐僖因“固相力化学反应器及其高分子材料制备和加工的应用”获200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本应出席大会的他却一如既往地端坐在十来平方米的办公室里,认真改写着一份科研报告。他把原该自己接受国家领导人颁奖的殊荣让给了另一位年轻学者,只因为“年轻人就该出去见见世面”。
高分子材料是材料领域中的后起之秀,是尖端技术、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不可缺少的材料,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早在1953年春,徐僖就接受了高教部下达的任务,负责筹建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塑料专业。他拼命地工作,在组织师资队伍的同时,亲自拟订教学大纲,编写教材,筹集仪器设备。当年夏季,即开始面向全国招生。徐僖率先主讲了主修课程“高分子化学原理”,于1960年正式出版《高分子化学原理》,印数高达2.4万册,这是我国高校工科第一本高分子专业教科书。
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50年代后期徐僖又举办高分子材料进修班,与原苏联塑料专家阿费·尼古拉耶夫等人合作培养了来自兄弟高等学校的骨干教师和研究单位及大中型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数十人,推动了我国高分子材料和学科的发展。
1959年,徐僖开始招收研究生;1964年,他创办了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高分子研究所;1981年,他被评为我国首批博士导师;1987年,他率领的高分子材料学科点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点;1989年,他负责筹建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991年建立高分子材料博士后流动站,成为我国高分子材料领域第一个四位一体的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多年来,身教言传,德渥群芳,亲自教导过的学生数不胜数,许多已经是我国高分子和化工行业的领军人物。他在国内外高分子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是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PPS)执委会委员、国际材料信息学会执委会委员、解放军总后军需部军需装备科技发展特邀顾问及多所高校与研究单位兼任教授或学术顾问。他曾两次担任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非金属材料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高分子材料学科评审组召集人、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委员。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刘彦华综合整理
编辑:于靖园
审核:龚紫陌
来源:科学强国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