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强国·每日科技】清华大学团队研发智能光计算芯片“太极”
2024.4.15
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8.7万列
4月14日,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消息,今年一季度,中欧班列累计开行4541列,发送货物49.3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9%、10%。截至2024年3月底,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超8.7万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2个城市。
鹊桥二号中继星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国家航天局4月12日消息,鹊桥二号中继星已完成在轨对通测试。经评估,中继星平台和载荷工作正常,功能和性能满足任务要求,可为探月工程四期及后续国内外月球探测任务提供中继通信服务,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后续,鹊桥二号中继星将按计划为嫦娥四号和即将要发射的嫦娥六号任务提供中继通信服务,并择机开展相应科学探测。
我国可复用火箭主发动机刷新试验纪录
4月14日,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发布消息,我国自主研制的130吨级可重复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近日已圆满完成2次起动地面点火试验。该台发动机累计完成15次重复试验,30次点火起动,累计试验时长突破3900秒,重复试验次数突破我国液体火箭主发动机试验次数纪录,为后续我国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飞奠定了基础。作为后续我国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主动力,130吨级可重复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具有综合性能高、拓展能力强、可靠性高等特点。
我国海上第一深油气井投产
4月13日,据中国海油消息,我国首口自主设计实施的超深大位移井——恩平21-4油田A1H井在珠江口盆地海域顺利投产,测试日产原油超700吨。该井钻井深度9508米,水平位移8689米,成为我国海上第一深井,同时创造我国钻井水平长度纪录,标志着我国成功攻克万米级大位移井技术瓶颈,海上超远超深钻井技术水平跨入世界前列。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总工程师(钻完井)郭永宾表示,大位移井是高效勘探开发海洋、山地等复杂地带油气资源的重要手段,此次恩平21-4油田超深大位移井刷新了4项全国纪录,形成了5类13项技术成果,使用的材料、装备国产化率达95%。
北京陆生野生动物种类增至612种
4月13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发布《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4)》。该名录显示,北京陆生野生动物种类增至612种,其中鸟类达519种。据了解,自2021年首次发布这一名录以来,北京共增加16种野生动物。近年来,北京不断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类型的自然保护地建设,形成了类型较齐全、分布较广泛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有效保护了全市90%以上的国家和地方重点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
深中通道开始桥梁荷载试验
4月13日,广东交通集团发布消息,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已顺利进入桥梁荷载试验阶段。接下来,最大达136辆总重约5000吨的大货车组,将为深中通道中山大桥、伶仃洋大桥、非通航孔引桥进行“体检”,为今后长期健康监测提供初始数据,也为日后养护、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
清华大学团队研发智能光计算芯片“太极”
智能光计算是近年来新兴的计算模态,具备高速、低功耗等特性,有助于解决人工智能领域的算力与功耗难题。近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方璐副教授课题组、自动化系戴琼海院士课题组构建了智能光计算的通用传播模型,首创了分布式广度光计算架构,研制了全球首款大规模干涉—衍射异构集成芯片“太极”,实现了160 TOPS/W(每焦耳160万亿次运算)的通用智能计算。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科学》杂志。
幼小恒星在形成过程中会“打喷嚏”
日本九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幼小恒星如何发育”这一关键问题提出了新见解。研究小组通过智利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ALMA)射电望远镜发现,环绕着幼小恒星的原恒星盘在其萌芽阶段会排出大量尘埃、气体和电磁能,就像是在“打喷嚏”。研究人员称,这些“喷嚏”释放了原恒星盘内的磁通量,可能是恒星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天体物理学报》上。
(微信公众号“科学强国”综合整理科技日报、科普中国、央视新闻、中国科技网、人民日报等
编辑:李熙
审校:赵狄娜
审核:龚紫陌
来源:科学强国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