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七号成功发射 藏着哪些奥秘
北京时间10月26日11时14分,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在这次任务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承担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电源分系统、对接机构分系统、推进舱结构与总装、测控通信子系统、总体电路分系统推进舱电缆网及三舱配电器等研制任务。“更严、更慎、更细、更实”,是航天人再一次成功交出满意答卷的奥秘。
如何应对突发
载人飞船“发一备一”滚动备份
据八院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试验队副队长、飞船型号副总师陈启忠介绍,目前,我国载人飞船发射采用了“发一备一”的滚动备份模式——也就是发射一艘载人飞船,另一艘就在酒泉进入待命状态,一旦出现突发状况,待命状态的飞船就能及时实施应急救援发射,实现太空救援。所以,神舟十七号早在神舟十六号发射之时就在酒泉待命,现在轮到神舟十八号进入“站岗”状态。
“空间站运营阶段具有高密度、常态化、多样化等特点,以前在发射场80天至90天完成一艘飞船任务,现在40天至50天并行完成两艘飞船的工作,时间大幅缩减、任务量翻番,对试验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陈启忠说,“为了任务并行推进,我们不断优化流程,在上海和酒泉两地进行远程协同,争分夺秒、接续奋战。”
电源分系统是载人飞船的“心脏”,必须确保安全可靠。在电源分系统产品运抵酒泉的第一时间,八院电源技术负责人钟丹华带领团队启动专项复查。唐筱、凌玉、陈艺蕾等技术人员开启“外挂”检测模式,对生产、测试、过程控制、技术状态、产品质量进行全面复核复查,经过数天日夜连续奋战,得到了产品质量一切正常的结果,大家才放下心来。
“成功不代表成熟,一次成功不代表次次成功,不到点火时间,我们都会‘双想’不止,做深、做透、做实每一个细节的复查。”钟丹华说。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是使用镉镍电池作为主电源储能电池的收官之作。为了确保顺利完成整船测试,张振、陈健、杨波等试验队员提前赶到发射场,连续几个通宵开展镉镍电池活化工作,镉镍电池设计师凌玉带领团队,精准进行数据判读与状态确认。随着长寿命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得到广泛验证,我国神舟飞船后续将采用锂离子蓄电池。
如何识别风险
对神舟十七号驱动机构进行升级
据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试验队技术总负责兼副队长、八院载人飞船副总师孔旭东介绍,神舟飞船在空间站组合体状态下,所处的力学环境极为复杂。为了进一步提升飞船在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不断识别空间站运营阶段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八院研制人员对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驱动机构进行了升级。
神舟载人飞船对日定向系统有2台驱动机构,位于太阳电池翼与神舟飞船舱体之间,是驱动太阳电池翼实现对日定向的动力源,也是舱内电能供给唯一通路,被认为是整船电能传输的“咽喉”。
空间站的三舱构型,对载人飞船驱动机构形成了复杂且多变的热应力环境,对驱动机构轴系的热匹配性、抗力学载荷适应性、内部电传输安全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确保可靠性安全性的前提下,八院研制团队全面优化技术方案,充分识别技术风险,深入细致技术交底,通过提高机电驱动能力,增加电气隔离间隙,优化内部结构空间。
升级版驱动机构将电气安全间隙增大了1倍,安全距离的提高,意味着加厚了这座电传输通路上重要关卡的“城墙”,加宽了“护城河”,大大降低了击穿、放电等高风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
这一系列的优化和能力提升,实现了技术改进,裕度提升,提高了复杂的空间环境综合效应的适应能力,确保载人飞船在轨稳定运行。
如何保持稳定
所有细节用数据说话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与90吨级空间站组合体在前向端口对接,历时约6.5小时。至此,八院研制的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已在轨完成30次空间交会对接和25次分离,产品状态稳定,工作可靠。
据八院神舟载人飞船对接机构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姚建介绍,为了确保对接机构具备多种复杂工况下的捕获缓冲能力,每个对接机构均需要通过31次捕获缓冲试验,准确掌握对接时最大轴向冲击力和对接环的特性参数。再通过连接分离试验,精确获得分离速度的千分之一变化。
依托大量的成功飞行数据,八院研制团队从分系统级、单机级、部组件级三个层次建立了数据包络分析机制。上百个关键参数建立的数据包络根据飞行试验结果动态调整,对产品的生产装配过程进行指导,对产品性能进行预测,以提前发现潜在缺陷,提前采取干预措施。
在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中,为了满足多线并举、两艘飞船同时开展发射场工作的需要,研制人员还重新梳理流程和识别风险,明确八院产品主线工作213项、关键参数229个、操作风险183个,通过严控数据超差,精准数据判读,全面复查“双想”,消除人为因素问题,规避了各类风险。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