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刚买完车就降价1.7万元 销售回复称:“是把所有顾客都屏蔽了,不针对顾客个人”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4-03-14 09:44:58

  近日,“男子购车后下午车辆降价1.7万元”冲上热搜。原来,陕西西安一男子在4S店精心挑选并购买爱车,但他还没将车开回家,这款车就降价了1万多元。

9.jpg

  “我是在下午5点签的合同,其实他们3点就开了发布会调整价格,只是不告诉我。”该男子质疑销售“屏蔽朋友圈”故意不告知。销售对此回复称:“是把所有顾客都屏蔽了,不针对顾客个人。”该4S店市场总监说:“其他客户也有类似情况,已反馈给厂家。”

  此事引起网友广泛热议:“别提了,我也被坑了,买车一礼拜后新车就出来了,便宜了两万元,而且车内饰还升级了”“已经开了发布会,再签贵的合同就不合适了”“建议国家出台法律规定,一周之内或一个月之内降价幅度超过一定比例需要补偿”……

  《法治日报》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近年来,不少购买车辆、房子、手机及其他大额商品的评价栏都有消费者在抱怨:“亏了!刚买完就降价”“前一天刚买的东西第二天就降价,忙活半天去抢促销商品,结果活动结束后仍然是‘折扣价’甚至更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发现,这类商品的销售价格波动较大,有的商品在不到48小时,甚至24小时,价格就相差甚远。

  受访专家建议,消费者在购买大额商品时,要对商品的历史价格有所了解,避免受到商家“忽高忽低”修改价格的误导,还要看清楚是否明码标价,同时尽量和商家进行保价约定,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刚买就降价”涉嫌欺诈

  刚购买就降价,这在生活中并非个例。小物件降价可能就是几块钱,而如球鞋、手机等商品,差价就可能达几百上千元。看到千元内的降价,消费者尚且心痛,遇到房子、车子这样的大额商品降价,恐怕就更加糟心。

  那么,商家有没有权利降价?这一点是肯定的。经营者根据自身状况定价或者应厂家要求调价很正常,法律确实没有规定经营者标价后多久不能调价。退一步讲,有时候厂家在正式降价前也不会通知经销商,算是一种商业秘密。但在上述新闻里,若商家明知道会降价,还利用时间差引导消费者付高价,就难免有违诚实信用原则,涉嫌欺诈。

  消费者不能吃“哑巴亏”。如果真遇到此类情况,应当保留好相关证据、依法维权。此前就有相似案件,法院最终判定卖方应遵守约定并赔付差价。不过,对于大额商品来说,建立起保价机制确实较为困难——一是价格波动大,难以确保长期保价;二是销售方并无法定价格保护义务。因此,消费者也要保持风险意识,多方对比价格,并对商家的各种促销价、最低价宣传提高警惕。此外,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提高失信成本,比如提高欺诈行为的惩罚金额;同时降低维权成本,让消费者放心维护自身权益。

  (图源网络 中国小康网综合@法治日报、广州日报)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田小介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热点文章
独家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