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是保护孩子安全上网的第一责任人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3-11-21 16:05:42

  来自浙江的李女士孩子在上小学六年级。因为每周都要在手机上完成作业,孩子就经常借用李女士的手机。作业通常完成得很快,只要妈妈不找他要手机,他就会继续打游戏。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半年,后来是我自己发现了问题。”李女士在查看微信账单时,经常看到多出几笔几十元的支出。一开始因为钱数较少,她也没有在意。几个月后,她需要花几千元购买一件商品时,发现微信余额不足。这才发现,半年的时间里,孩子先后为游戏充值了3000多元。

  这件事给李女士敲响了“警钟”,“对于孩子用手机玩游戏、上网,一定不能不管不问。孩子还没有建立正确使用网络的观念,在接触网络的时候必须有家长进行监督,做出正确的引导。”

  江苏家长金静(化名)正在参加一个志愿活动,为当地的一名孤儿做“志愿妈妈”,每周陪伴孩子一次。

  这名孩子常年跟着爷爷生活,因为干农活的缘故,爷爷经常把孩子放在家里,孩子缺少陪伴,内心感觉非常孤单。

  “前段时间孩子的爷爷给她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孩子就每天抱着手机看,像是着了魔一样。”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金静发现,孩子之前没有接触过互联网的世界,通过手机了解后就对上网产生了依赖。

  即便是金静去陪伴她,孩子也拿着手机一直看个不停。“我担心沉迷网络对孩子的学习造成影响,更担心孩子在网上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

  北京家长田娇(化名)目前是全职妈妈,七岁的儿子正在上小学。孩子平时会玩一些小游戏,因为从小家里人就给孩子灌输不能看太多手机、电脑的观念,孩子也很自觉,一次最多玩半小时。

  而朋友家的孩子就没这么让人“省心”了。田娇说,今年暑假,朋友家的孩子在妈妈手机里下载游戏,玩了20多分钟,充了300多元。孩子知道妈妈的支付密码,也没有跟妈妈说,就自己付了钱。

  “当朋友发现的时候,已经充完了。”听到朋友讲述的这件事,田娇也感到非常担忧。“这要是发现晚了,估计会损失更多的钱。游戏平台没有进行实名认证,孩子也没有开启青少年模式,所以孩子可以未经过身份认证就进行充值。”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经正式公布,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在浏览了《条例》后,田娇觉得自己的担忧得到了缓解。她认为,《条例》对方方面面都进行了很详尽的规范。她特别关注了网络游戏实名制登录举措,“这样可以避免孩子随意充值的情况。还希望可以设置一个游戏充值上限,避免孩子过度挥霍家长的血汗钱。”

  “现在是信息社会,只要家长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也能很好地使用网络。”她认为,家长作为保护孩子安全上网的第一责任人,首先要告诉孩子手机是可以玩的,但也要告诉孩子长时间玩手机所带来的危害。同时,家长还要监督孩子,给孩子玩游戏限定一定的时间,并且要随时注意孩子上网浏览的内容。

  金静也非常关注《条例》中关于网络沉迷防治的内容。孩子沉迷网络是她最担心的事情。“孩子一旦沉迷网络,很难自拔,花费的精力和代价非常大。”

  她认为,孩子沉迷网络后,有的家长处理问题简单粗暴,不会或不愿求助专业机构、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等,可能会给孩子造成更加严重的二次伤害。

  “我觉得防范孩子沉迷网络,要从源头上进行管理,就像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那样,谁卖了惩罚谁。”金静说,如果全社会都协同管理,从源头开始治理,可能会在更大程度上防止孩子沉迷网络。

  “作为家长,我们要守好孩子安全上网的第一道防火墙。”她建议,家长要注重自我成长,提升陪伴质量,不要只用玩网游等方式来陪伴孩子。同时家长自己也不能沉迷网络。此外,家长要学点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多与孩子沟通,让孩子充分信任自己。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华锡 蒋宇骏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李华锡 蒋宇骏
责任编辑:王一
来源:中国青年报
热点文章
独家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