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心+用心+精心 线上线下“同心圆”为视力障碍人群搭建“文化盲道”
央视网消息:12月3日是第32个“国际残疾人日”。目前,我国有超过1700万视力障碍人士,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被越来越多地重视。日前,在由中国传媒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的首届无障碍信息传播国际研讨会上,参会专家分享了专为视力障碍人士打造的无障碍博物馆体验项目。
“光明博物馆”体验项目开创性地研发出将无障碍感知——听、嗅、触、摸,与数字博物馆模式有机结合,以无障碍NFC展馆信息激活、导览音频、可触摸展品、在线云展厅等多样态的内容产品,为视力残障群体打造无障碍博物馆的游览体验。无障碍感知体验与数字技术的有机结合,为视障人士更全面地共享新时代文化成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传媒大学无障碍信息传播研究院教授 吴炜华:我们在无障碍信息的文化类产品的研发上探索出自己的方案,延展到比如说无障碍博物馆、无障碍的在线阅听等服务领域。视障人士可以通过触感来感知博物馆展品模拟的展物,也可以通过嗅觉来激发,对比如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头的木雕艺术的这样一种感知。
此外,研讨会上,来自中国、法国、马来西亚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相关领域的代表,围绕推动实现残疾人权益最大化、满足残障人士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信息无障碍终端产品的供给、推进无障碍产品和服务技术创新推广及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展开交流分享。
无障碍电影 搭建文化成果共享桥梁
近年来,无障碍影视也不断发展。在2022年5月5日,旨在保障阅读障碍者平等获取文化和教育权利的《马拉喀什条约》正式对我国生效,此后,相关机构单位针对视障人群的需求打造了越来越丰富的无障碍影视作品。
在第32个国际残疾人日来临之际,首届无障碍映像活动在北京市残疾人服务示范中心拉开帷幕。其间,将在北京市残疾人服务示范中心、电影院以及各地特教学校进行无障碍影片展映活动。
无障碍电影是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它将普通电影重新剪辑,再增加大量配音解说,把场景的转换、人物的穿着打扮和动作等视觉形象转化为声音传递给观众。通过无障碍电影,视力障碍人群可以相对完整地获取影片的细节,更好地理解剧情。
在湖南省特教中等专业学校,无障碍版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带领220多名在校视障学生一起进行了一场唐朝穿越之旅。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也投入到无障碍电影制作中。以高校师生为志愿者主体的无障碍电影公益项目——“光明影院”,自2017年项目发起至今,已制作了近600部无障碍电影,将作品送到了全国31个省(区、市)及澳门特别行政区、全国2244所特殊教育学校,惠及近800万视障人士。同时,“光明影院”公益放映项目也成为长春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等5个电影节的固定单元。
中国传媒大学无障碍信息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 付海钲:残疾人对于无障碍电影的需求在与日俱增,我们每年创作104部的无障碍电影推广到全国,让盲人朋友能够走进社会、走进电影院,共同参与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
数字助力无障碍文化产品触及更多用户
除了线下无障碍电影院,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为视障人士提供了操作便捷、内容丰富的线上无障碍视听产品。
互联网平台通过设置线上无障碍专区、视频播放器内容适配等技术,对客户端进行无障碍改造,提升视障用户的线上体验。
数据显示,中国残联与网络平台合作开通视障用户认证系统一年以来,无障碍影视作品已超2000部(集),同比增长超400%,内容涵盖短剧、动画、纪录片、有声书等内容类型,注册用户同比增长460%。
随着形式的丰富和技术的多元化,视障群体对于无障碍文化产品数量和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此外,专家也呼吁推动更多无障碍信息传播行业标准的确立,从线上到线下为视障人群搭建一条高速、优质的“文化盲道”。
中国传媒大学无障碍信息传播研究院教授 吴炜华:我国的无障碍信息传播的形态是非常多元的,无障碍城市建设、无障碍文化服务的平台和渠道也日渐丰富,线上线下“同心圆”,线上的网络文化、移动文化、移动端无障碍信息的可及对于残疾人朋友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残疾人的数字鸿沟的消弭也能够帮助他们更有文化、社会和时代的融入感。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