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等国际金融组织预测:2024年中国价格水平将温和回升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4-01-25 11:41:18

  中国网1月24日讯(记者 彭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介绍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潘功胜表示,几年前疫情发生时,为了有效应对疫情危机,全球主要经济体普遍实施了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疫情对全球供应链造成重大冲击,再叠加乌克兰危机等地缘政治影响,主要经济体通胀普遍快速上升。美国的通胀(CPI)最高点在2022年6月份达到9.1%,欧元区通胀最高点在2022年10月达到10.6%。中国在疫情期间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没有大收,也没有大放。产业链和供给能力健全,仍然保持了平稳的运转。在当时全球高通胀背景下,我国物价运行总体平稳,没有通胀和通缩的问题。2021年、2022年,中国的CPI涨幅分别是0.9%和2%。

  疫情后,为了应对高通胀,美欧主要央行快速、高强度调整货币政策,仅一年多时间,美联储加息11次,上调政策利率525个基点,欧洲央行加息10次,上调450个基点。从历史上看,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这么快速、大强度地调整政策利率,是很少有的。与此同时,全球供应链在疫情结束之后逐步得到了恢复,大宗商品价格总体下行。美欧的通胀水平已经由前期10%的高点回落到目前的3%左右。“我们认为,发达经济体的通胀水平快速超预期下跌,也对中国的价格水平带来影响。”潘功胜说,“发达经济体通胀水平从十楼掉到三楼,中国从二楼掉到一楼。这是整体的宏观背景。”

  潘功胜指出,从国内来看,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物价水平低位运行。2023年,CPI涨幅为0.2%,较上一年明显下降。IMF等国际金融组织、多个市场上的金融机构也预测,随着内需持续好转和外部价格形势变化,2024年,中国的价格水平将温和回升。中国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中,将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为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要坚守货币政策目标,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优化金融资源投向。引导金融机构科学评估风险,约束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融资供给,同时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合理的消费融资需求。加强金融政策和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要发挥政策合力,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消费驱动战略,着力支持扩大内需,推动供需匹配,促进经济良性循环。

作者:彭瑶
责任编辑:王一
来源:中国网
热点文章
独家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