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强制扫码”的经历,你有过吗?
新华社天津3月15日电(记者尹思源、梁姊)没有纸质菜单、扫码才能点餐、关注微信公众号才发送点餐链接、停车场岗亭无人只能扫码离场……如今,扫码支付持续普及,但一些商家在经营过程中却频频“设卡圈粉”。
“强制扫码”套取用户信息
“强制关注公众号”曾是“强制扫码”的典型。2023年6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息,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工作。 近一年时间过去,记者随机走访了北京市、天津市多家餐厅、饮品店和甜品店。多数商家点餐不需要关注微信公众号,且均提供纸质菜单。但仍有少数商家存在未提供纸质菜单、需要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点餐链接或需要授权手机号和用户头像的情况。
3月13日早上8点半,记者来到北京一家快餐餐厅。服务员提醒“扫桌上的二维码点餐”。当被询问是否可以在吧台点餐时,服务员说“人工点单需要等待”。同日,在天津市一家烤肉店,记者询问除扫码点餐外是否有纸质菜单,服务员回复“只能通过扫码点餐”。
记者调查发现,大部分商家会将二维码链接至店铺小程序,需要授权微信昵称和头像才能点餐,还有的餐厅要求提供与微信相关联的电话号码。
一位消费者告诉记者,今年她在一家连锁餐厅扫码点餐后手机号码被获取。结束用餐后不久,餐厅拨打她的手机,要求其修改差评。她明确拒绝并拒接电话后,商家还是继续短信骚扰。
记者扫描多个商家的二维码进入小程序后,出现了“隐私政策”和“用户服务协议”的说明,表明使用小程序时会收集个人信息,用于提供会员服务。消费者可以选择“拒绝”或“同意”选项,但即使选择拒绝,商家仍会收集昵称、头像等用于多人点餐场景下的点餐服务,一些商家还会要求获取位置信息用于匹配点餐门店等。
“强制扫码”困扰老年群体
除了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引发人们对信息泄露的担忧以外,手机扫码获取服务的方式,也让许多老人在出行时感到格外为难。
眼神不好看不清字、手指灵敏度下降无法精准按键、操作手机动作也慢……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白红光细数了老年人在“手机扫码”这一环节中面临的诸多困难。“从心理层面出发,由新技术带来的未知,会让许多老年人在消费环节风险感倍增,也就会依赖纸质菜单点菜、现金支付等‘老做法’。”白红光说。
今年67岁的天津刘大爷对一些餐厅扫码才能点餐的规定颇为不解。他说,退休后偶尔会约着朋友聚餐,也经常遇到扫码才能点餐的情况。“很多老年人仍然不习惯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如何到餐厅吃饭?”
记者走访发现,“强制扫码”不仅存在于餐饮行业,缴纳停车费或在医院领取购物袋,都存在“强制扫码”的现象,“没有手机寸步难行”,无人值守的情况时有发生。
记者在北京市某景区停车场看到,保安岗亭仅在窗户上贴上了停车费缴纳二维码,天津一家大型商场的停车场也无人值守,只能扫码支付。在天津市一家三甲医院的取药处附近,摆放着一个“扫码取袋”的机器,69岁的天津市民李大爷站在机器前,刚领到的药在脚边堆着,急得满头是汗。“取了药告诉我来这取袋子,我也看不清手机,弄了半天也出不来。”他说。
治理“强制扫码”需多管齐下
本该为生活提供方便的扫码支付,为何反而给大家添了麻烦?记者调查了解到,一方面,一些商家通过扫码服务,可节约人工、时间,并可向用户精准推送广告,减少获客成本;另一方面,一些公众号、小程序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存在转卖信息非法获利的可能性。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说,“强制扫码”是互联网侵权的典型表现。点餐小程序等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已经超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个人信息使用的合法性、正当性、必要性原则。
天津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可道认为,扫码支付不论对商家还是消费者来说都是一种便利途径,值得推广。但是,消费者应留意诱导加入会员、强制关注公号等情况,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防止泄露个人隐私。
白红光认为,商家需考虑到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提供多元服务、诚信经营,不能拒绝现金支付方式,不可过度收集消费者信息。“对待老年人等群体的服务水平是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要在节约成本的经济效益和形成‘老人友好’的社会文明风气间找到平衡点。”他补充说。
“商家不提供纸质菜单或人工服务,却要求‘强制扫码’,涉嫌违反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天津世川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杨虹昱说,商家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若商家强制要求消费者扫码点餐,消费者有权拒绝,或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商家也要保障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如若消费者发现个人隐私信息受到侵犯,应及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杨虹昱说。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