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 “团团”来导航
每年的三四月,是应届大学生找工作的“旺季”,有“金三银四”之称。最近,上海各大高校都陆续启动了校招活动,各种大型招聘会信息不断。
然而,有这样一个大学生就业群体,他们或是家境贫困、缺少外出实习的机会,或是特别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又或是在考研、考公、就业等多种选择面前摇摆。这群青年,如今成了上海高校团干部的“结对帮扶对象”,为他们找到出路,成了团干部的一件心事。
来自团上海市委学校工作部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上海471名高校团干部与全市1677名就业困难毕业生结对,帮助他们找工作。今年,团干部们的“团团帮就业”工作又开始了。
“我们的理念是能帮一个是一个、越是困难越要帮,不怕作为小、就怕不作为。”团上海市委学校工作部部长任浡介绍,团干部们的帮扶主要集中在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化能力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最大的问题是迷茫
“我们学生的就业选择很宽泛,多数公司的职能岗位其实都能做,这使得有些人面临就业时很迷茫。”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团委副书记卢毅聪2020年11月开始工作,从2021年开始,他每年都要帮学生找工作,其中,2023届经他帮扶的研究生就业率为96.45%。
几届学生接触下来,他发现学生更偏爱在金融、互联网和快消企业求职,但又不知道自己需要具备哪些硬技能才能提升简历面试通过率。为此,他的工作常常从学生毕业前一年的九十月开始。
他会定期更新帮扶对象的求职意向;利用个人微信公众号发布往届就业典型故事;在班会和支部活动中“带一嘴”,告诉同学们有困难就加微信。平时在校园里遇到毕业班的同学,他最常问的话也一定是“最近怎么样?有实习工作了吗?”
他发现,学生们有的有竞赛经历,有的有实习经历,但在简历撰写过程中,少有同学会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突出自己的求职优势、工作胜任力和个人特点。这种时候,他通常会自己“下场”帮同学们改简历。
记者注意到,帮学生改简历,是高校团干部最常提供的“服务”之一,此外还包括制定求职计划表、开展职业生涯聊天互助活动等。
“主要是帮助孩子们确定方向,他们其实能力不差,最大的问题是方向不明确。”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团委书记叶子芩这两天正在说服自己的帮扶对象、应届生小川(化名)确定将来到底要做什么。
小川家庭条件一般,想考研,但成绩算不上太优异,如果考不上,他想要第二年再战。“根据以往数据,我院‘二战’成功率比‘一战’低10%左右,如果盲目‘二战’不仅压力大,而且有可能错失‘应届生’身份,这对参加考公、春招、秋招都不利。”叶子芩帮小川分析利弊,建议他先找一份工作再作打算。这两天,叶子芩陆续向小川推荐了几个岗位,鼓励他先投简历试试。
低年级学生帮大四学长学姐“找工作”
叶子芩在工作中发现,大四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其实还有很多繁琐的事务要处理。比如,求职季她平均每周会收到3-5名学生的求助,要求教师帮忙补充一些社会实践、学生会工作参与的证明材料。但他们中有不少在外地实习,没法自己回校办理相关事务。
叶子芩整理材料时发现,这些社会实践的证明件,对学生求职很重要、企业也看重,而目前大一、大二学生有不少参加社会实践意愿不强烈。
“为什么不让大一、大二的同学来做志愿者,帮着正在求职的大四学长、学姐整理材料,甚至帮忙一起写推荐表、一起改简历,合力‘找工作’呢?”叶子芩分析发现,大学生到了大四不是不想就业,而是发现自己的实践经历等匹配不上理想的岗位。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大一、大二时还没有明确的求职计划。
如果让大一、大二的学生提前参与到大四学长、学姐的求职经历中,同学们就能提前以志愿者的身份了解到真实求职历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从而提前做好准备。
为此,她在商学院开展了“学长就业我来帮”志愿活动,去年就业季开放40个名额,最后有85名同学报名。
后续,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团委准备陆续开展“学长考研我来帮”“学长考公我来帮”等一系列相关志愿服务活动,让毕业生和低年级学生都能从中获益。
提前树立“就业观”很重要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团委副书记张瑞瑶每年都与低收入家庭学生结对,该校70名团干部帮扶的300名学生均实现了100%就业。她告诉记者,帮扶的最难点不在于给学生提供岗位信息、帮学生改简历,而在于“让学生产生主动求职的欲望”。
“有些学生就业观念比较模糊,大四之前没想过找工作这件事情。想着先考研再说,突然没考上,临时决定找工作。”张瑞瑶曾帮助过在就业关键期面试失败,还遭遇骨折在老家休养的学生投递简历、找到工作,“他的求职路很坎坷,但他自己求职欲望很强烈,我就帮他去招聘会投简历,一起努力,收到了两家单位的offer”。
在张瑞瑶看来,只要学生求职意愿强烈,自己多少都能帮上些忙,师生一起加油,总能想到办法。但如果遇到本身“就业意愿比较模糊”的学生,就比较麻烦了。
为此,她最近把就业帮扶的关口前移,建立了一个人才储备库,通过推荐扬帆计划等各类社会实践工作,让更多学生提前走向社会。去年12月底,她帮助大三学生小萌(化名)制订了一个求职计划。一是寒假先与父母沟通明确,确定就业方向;二是通过招聘网站先搜寻适合自己的工作,形成一份包含“任职要求”的数据表格;三是根据前述“任职要求”,规划好自己毕业前要完成哪些实践、考到哪些证书。
此外,该校将职业生涯发展课程融入每月团日活动中,从大一到大四学生全员参与。学校还依托第二课堂学分制度,把职业规划模块纳入第二课堂体系中。
在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书记何海波通过临港地区的区域团建联盟,聘请了来自上港集团、中交三航、中建二局等10余家行业内企事业单位的团干部担任青年导师。这些导师与学院内不同专业的班级团支书、辅导员建立微信群,定期到学校给学生讲企业需求,并邀请学生们到企业去看看真实的工作场景。
通过该学院“行走的团课”走进企业系列实践活动,学生们在大二、大三期间就走进上海核电设备有限公司等参观学习,与企业青年代表一起座谈交流,启蒙职业发展和大学生涯规划。
何海波也遇到过“没啥就业意愿”的学生,因此他特别关注低年级学生“就业观”的培养,“给学生多些机会接触企业,多些新鲜活的工作场景体验,提前计划起来,到大四才能有的放矢”。
李卓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3月20日 01 版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