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校长赴承德开启支教新学期 “走,去课堂!”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4-03-22 11:55:11

  3月19日,参加“京承”手拉手老校长课堂的王宝珊老校长来到承德三中,参加课堂听讲,与教师、学生进行深入沟通和交流,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带到河北的兄弟学校。北京日报记者 和冠欣摄

  北京日报记者 牛伟坤

  “欢迎王校长!路上辛苦了!” 19日9时,河北省承德三中教学楼前,该校副校长邱建国紧紧握住了一位老人的手。

  “快上楼歇歇,喝口水吧。”老人摆摆手,着急地问,“课开始了吗?”

  “没呢,9点5分上课。”“走,去课堂!”

  老人叫王宝珊,今年67岁了,曾任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院长。年过花甲,她退而不休,2018年加入北京教育关工委组织的“老校长下乡支教团”,先后与承德市的4所学校“拉手”,每月往返京冀两地。

  19日是王宝珊这个学期的首次支教活动。7时20分,她从北京踏上前往承德的高铁,下了高铁再转乘半个小时的汽车后到达目的地。

  大步流星爬上三楼,走进课堂后,王宝珊挑了教室最后排位置,从包里掏出电脑和笔记本。这节课是学校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下的校内“1+N”双师课堂。主课堂上,数学老师引导学生认识折叠问题,学习应用勾股定理。当屏幕切换到同年级同学科的子课堂时,王宝珊在笔记本上写下“信息技术:利?弊?”。她一边听课,一边默默观察着学生的课堂反应。短短的课间休息后,她又重新坐到了英语AI听说课的课堂上。除了记录,她还时不时举起手机,拍下师生互动的场面。

  “什么时候开始用AI来做英语听说练习?”“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你们感觉怎么样?”“有没有觉得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下课铃声响起时,王宝珊并没有急着起身,而是跟一旁的学生聊起了天。学生们有些羞涩,低头不语。“不用紧张,跟我这个老太太说说你们的真实想法……”学生们闻言一笑,神情放松了下来,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这种方式挺新颖的,感觉很有意思……”“上课切直播画面感觉有点儿浪费时间……”王宝珊边听边迅速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

  临近中午,数学、英语学科的老师们齐聚会议室,等着听王宝珊的点评。坐定后,王宝珊不着急开口,先把发言权交给授课老师,听他们讲述信息技术赋能课堂后的心得体会。轮到她发言时,王宝珊简单直接,“我有三点体会和三点建议。”她表示,老师们要注重信息技术融入课堂的实效性。“永远要把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放在第一位,信息技术只是手段,这一点我们不能迷失。”出于一个老教研人的敏感,她认为,参与信息技术为课堂赋能探索的老师要有积累的意识,把每一次尝试当作研究的过程,及时进行梳理,产出实践性的研究成果。

  忙完这半天,王宝珊毫无疲态,一脸乐呵呵,“我从小就想当老师,上了一辈子的课还是觉得没上够。退休了能有机会把自己一辈子的经验跟年轻人分享交流,让我觉得特别有幸福感。”吃过午饭,王宝珊又埋头检查起自己的演示文档——每次支教,她都要待上三天,入门听课、教师培训、教研活动把接下来的时段塞得满满当当,她忙并快乐着。

作者:牛伟坤
责任编辑:王一
来源:北京日报
热点文章
独家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