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社·民生沸点】陪诊服务,能解决就医痛点吗?老人和年轻人,心态大不同
看病,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会感同身受:排队烦,挂号难,流程繁琐耗时间。手里拿着大大小小的各种单据,穿梭在不同的楼层,对着各种智能化自助机器刷卡、扫码,精神都会高度紧张。尤其对于老人和在异地工作的年轻人来说,去趟医院真不容易。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独居青年数量的不断上升,职业陪诊行业在悄然兴起。针对就医的痛点,陪诊服务行业发挥了积极作用,满足患者提高问诊效率、简化手续、缓解孤独等需求。
但对许多人而言,这还是件新鲜事。陪诊,究竟怎么陪?服务特点是什么?具体如何收费?当前还存在哪些问题?
医院排队人数众多。图源:卡乐图片 摄影/宁颖
独居老人就医,有了专业的人陪
职业陪诊就是陪同患者前往医院就诊,提供诊疗向导、代替排队、领取药品、陪伴交流以及交通就餐等相关服务的职业。
76岁的老人朱惜君处于独居状态,没有子女,突发脑梗以来陪护全靠60多岁的妹妹,出院后恢复良好。当她再次复诊时,选择了陪诊服务。
标明非急救转运的车辆。图源:上观新闻
中午12点半,身穿工作服的陪诊员杨师傅把车开进了小区,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朱阿姨也有些紧张,“怎么看着像急救车,大家不要以为我有什么事哦。”乍一眼看上去,这台车与120救护车是比较相像,但车身两侧蓝底白字的“上海非急救转运”字样表明了它的身份——非急救转运车。这类车不同于公众认知的院前急救车辆,而是主要负责提供陪诊及非急救转运服务。
核实过朱阿姨身份后,杨师傅扶着朱阿姨上车,并递了一瓶饮用水。午后交通顺畅,仅用了10来分钟就到了医院。而朱阿姨平时都是自己坐公交,赶个大早,路上兜兜转转要快1个小时。
“阿姨你先旁边坐着,等排到了我再叫你。”进入就诊大楼后杨师傅开启了全程服务,向朱阿姨问好科室后就排进队伍中,之后在自助机上签到,减轻了服务对象的疲惫。轮到朱阿姨就诊时,陪诊员也一同进了房间,说明了陪诊身份。
使用自助机签到。图源:上观新闻
从诊室出来,朱阿姨的神色轻松了不少。问询了付费和拿药的楼层,陪诊员又带着老人前往下一站。下午2点不到,朱阿姨顺利回到小区。填写相关单据并签字确认后,本次服务就结束了。
老龄化加剧,陪诊服务作用显著
上海市民政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末,上海市“纯老家庭”也就是家庭全部人口都超过60岁的老年人数达171.93万人。独居老年人数30.06万人,其中孤老有2.24万人。面对居家养老就医存在的迫切需求,上海市正在进行多举措的尝试。
今年以来,淞南镇以社区孤老、重残人员、重点优抚对象、低保家庭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试点实施了综合关爱服务品牌项目,由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提供每季度1次的免费往返非急救转运+每年1次的免费就医陪诊服务(陪诊包含3小时服务时间)。这也是朱阿姨此次体验的缘由。
服务详情。图源:上观新闻
市面上现有的陪诊服务,不少仅限于院内。而转运+陪诊的组合包,实现了从家到医院再回到家的闭环,解决了服务对象身体不适、出行不便的痛点。对家属而言,全流程服务也节省了他们请假接送老人的麻烦。
随着医疗系统智能化技术的广泛使用,老年人就诊困难逐渐加剧。同时,医院科室分类不断细致化,挂号缴费等程序逐步网络化,老年人在就医时通常需要他人全程解释和协助。在老人的子女或其他家人工作繁忙或难以脱身时,陪诊服务可解燃眉之急。
陪诊员和看病老人。图源:央视新闻
对于医院来说,陪诊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诊治效率和服务质量。部分陪诊人员曾任医院护士、保险公司理赔员等,对于医疗领域比较熟悉,因此他们可以成为医院和患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比如,他们在排队等待时可详细询问患者的情况,在问诊时帮助其准确描述。
对于社会而言,陪诊服务也有利于缓和医患关系。等待时间长、与医生交流障碍、误解医生态度等是产生医患矛盾最常见的原因,而陪诊员则可以起到缓和的作用。
抵抗孤独,年轻客户越来越多
网上流行过一张“孤独等级表”,其中一个人去医院看病被认为是最孤独的事之一,一个人做手术更是成为网友口中的“终极孤独”。因此,有些独自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会为自己选择花钱购买陪诊服务,抵抗这种孤独。
网传孤独等级表。图源网络
某陪诊服务公司负责人贾楚玥介绍,她对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范倩妤印象深刻。她是独自一人在上海工作的白领,最近一两年已经预约了好几次服务。对范倩妤来说,家人不在身边,即使有关系好的朋友,也不好意思让别人请假来陪自己看病,更不想为此欠下人情。但一个人看病既孤单又麻烦,“身体本来就虚弱了,不想再排队操心,不如花钱找个人陪。”
范倩妤的特别之处在于,即使她能独立行走,也会专门告知陪诊员准备好轮椅,全程推她在医院里看病。她认为,既然付了费,就要享受“VIP服务”。她还要求客服安排一个能说会道的陪诊员,给她提供情绪价值,不然一两个小时两个人没什么交流,体验也不太好。
在医院窗口取药。图源:卡乐图片 摄影/宁颖
据民政部数据,截至2018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达2.4亿人,其中超过7700万成年人处于独居状态,预计该数据仍会持续上升。独居人士在生病就医时因缺乏陪护而面临各种难题,此时陪诊服务为其提供了极大便利。
有陪诊人员表示,在其经手的针对年轻人的陪诊业务中,最多的是做胃镜和人工流产。这些年轻人只身在外,一方面不愿意麻烦朋友陪护,另一方面也不希望家人知晓担心,因此在需要打麻醉或者必须有人陪同的情况下,花钱请陪诊是最佳选择。此外,人们在患病时最容易产生孤独感,而职业陪诊可以通过陪护和交流填补这种孤独。在异地就诊的情况中,陪诊服务的优势更为突出。
行业规范与监管亟待加强
目前,陪诊师这一职业还没有统一的职业规范和评价体系,相关法律也没有针对陪诊师这一新职业出台具体规定,因此、陪诊师、患者、医院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划分尚不明确。
图源:央视新闻
除企业、机构之外,互联网平台上也有人把陪诊作为一种兼职,以“看病搭子”之名收取费用。甚至在一些招聘帖子上,有人为陪诊贴上了“轻松”“低门槛”“低成本”“高利润”等标签。潜在的风险,影响着服务对象与服务提供者。
专家认为,陪诊服务是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市面上的服务提供者背景、资质也不一样,有的来自高端保险项目、有的来自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还有自由职业者零散“接单”。
“老年人行动不便、信息滞后,处于相对弱势位置,因此需要相关监督部门进行日常监管、接受投诉,尤其要防范老年人受欺诈的风险。”
针对陪诊服务存在的从业人员准入门槛低、主体权责边界不明、市场不规范和信息不对称等诸多问题。有媒体建议,应当加强职业陪诊行业规范,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推动形成行业自治,多举措缓解就医难问题,实现职业陪诊行业的综合治理。
医院里等待的患者。图源:卡乐图片 摄影/宁颖
今年5月,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出提示,提醒提供陪诊服务的市场主体,无论是通过互联网经营,还是实体经营,一是要充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公示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收费标准等信息,二是要守法经营,诚信为本,不通过诱导等方式加价挂号、排队、取药,不做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同时也提示广大消费者,要约定服务内容,明确双方责任,增强维权意识。
当前,在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少子化日益加剧的日本,也发展出了陪伴医疗和陪诊员服务。据媒体报道,日本陪诊员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处理挂号手续、领取药物和提供交通帮助等。有的医院内部也有就医援助服务,且这部分的费用被纳入社保覆盖范围。但是只有被认定为“介护”(专业护理)一到五级的患者,才能使用医保来享受陪诊员的服务。即便是认定为介护一到五级的患者,也需要由护理经理进行判断,明确其是否属于需要陪诊的类型,才可申请医保内报销。
(文中人物均系化名)
(透视社综合上观新闻、央视网、光明日报报道)
编辑:刘淞菱
校对:李旭颖
审核:龚紫陌
来源:透视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