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社·民生沸点】offer被企业“撤回”,应届毕业生怎么办?
“10月给offer,11月底解约,真的考虑过我怎么找工作吗?”去年11月22日,四川一所高校的应届硕士毕业生许真与某公司完成就业协议网签,却在一周后收到解约通知。
该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告诉他,“最近由于公司变动,现在岗位人员编制已满,最好还是先把三方寄回去,网签走一下解约流程,别耽误你找工作……”让许真气愤的是,“因为12月才收到解约函,导致我和下一家企业签约只能签两方协议”。他把经历分享在了社交平台上,提醒正在找工作的应届生“避雷”。
收到录用通知后却被“撤回”的情况,在应届生求职过程中不是个案。媒体发现,在社交平台上,以“offer被鸽(放鸽子)”等为关键词的帖子很多,不少应届生还有跳槽的年轻人记录了自己被毁约的遭遇。
为什么收到offer还会被“撤回”?企业招聘负责人的“口头offer”是否有效?在求职过程中,应届生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图源:卡乐图片 摄影/宁颖
发offer后企业突然变卦
如果没有被解约,许真将回到家乡北京工作。可当下,他只能紧急签约了深圳的一家企业,“还好期间没有停止找工作”。
解约许真的是某国企下属子公司。国庆节后,该国企携下属公司、研究院等单位组团来到许真的学校,举办双选会。也是在双选会期间,他向这家公司投递了简历。一个星期后,公司通知他进行面试,再一周后,在公司HR和他电话沟通完岗位工资和福利待遇后,录用通知邮件发到了他的邮箱。
他告诉媒体记者,该公司招聘的岗位与他所学专业对口,“面试过程线上进行,有技术和人力参与,没有设置很多复杂的招聘问题。我感觉,他们很欢迎我的加入”。
可许真还是收到了解约通知。他无奈地说,“在此之前,我们没有沟通过任何问题,后来再发信息,公司HR就是‘已读不回’了”。他只能求助12345向公司索要解约函,让他生气的是,第一次开具的解约函描述的理由为“经过双方协商”,“但企业并未与我协商,而是单方面解约,我要求重新写解约函。第二次给出的理由是经公司考虑与我解约,相当于并未出具任何理由”。
他把情况报告给了学校,但至今,学校也未给出明确的校方处理结果。
许真这才注意到,在三方就业协议中关于违约金的规定是,企业违约赔付金额为0,乙方赔付金额却是5000元。“企业这样填写赔偿金是否合规?如果企业违反诚信原则,耽误学生找工作的成本为零的话,那以后别的公司效仿怎么办?”
去年5月,浙江杭州一位毕业生潘同学在收到心仪公司offer后,到上海花了8000元租下了一季度的房子,当天下午却遭到HR毁约拉黑。
据悉,潘同学应聘的岗位是设计师,岗位需要艺术和新媒体相关的院校在校生或应届毕业生。5月初,该公司HR就开始约面试,期间还问潘同学的毕业设计做完了没。对此,潘同学认为HR很迫切,就赶紧去面试了。随后,潘同学收到了HR的录取通知书,第二天就去上海租房了。没想到,租下房子的潘同学却收到HR的拒绝,称老板觉得不适合公司,所以入职取消。等潘同学质疑时,却发现已经被拉黑,电话也不接了。
对此,网友纷纷表示“一点信誉都没有啊”“遇到这种事一定要积极维权”“不能让公司想毁约就毁约”。也有网友认为,应该是公司找到一个更适合的人选,所以找个理由把潘同学给退了。
业务调整成了普遍理由,“口头offer”能信吗?
与收到录用通知邮件、签订三方就业协议后被毁约相比,在应届生求职路上更为常见的是,企业HR沟通完岗位薪资待遇,通知接收offer邮件,然而,这封offer邮件就收不到了。
等不到offer邮件发来,李琳在不断咨询后得到的回复是“该岗位招聘不再推进”。
去年7月,在香港读完硕士学位的她来到广东找工作。之前,她向一家互联网大厂投递过应聘实习生的简历,赶上招聘季,她被公司HR“捞了出来”。两个月时间里,她经过笔试、初面、案例面试、线下最终面试,如愿收到了终面通过的通知,接下来就该与公司谈薪了。
她觉得,“这下稳了”,可与她谈薪的电话却一直没有打来。她告诉媒体记者,“面试时听了企业对业务内容和布局介绍,自己很希望在这里大展拳脚”。为了等这家公司的offer,她还拒绝了原本的保底offer,没想到这份却被“撤回”了。
她不断向公司咨询原因,最终得到的回复是,“校招岗位编制在该业务年终盘点后被砍到了五分之二,无法再招聘了”。李琳觉得,“即便通过了重重关卡,企业却轻轻松松拒绝了我半年的努力、奔走和期待”。
业务调整、岗位编制已满,似乎成了“万能理由”。多名应届毕业生告诉媒体记者,在他们的普遍认知中,“到了谈薪资待遇的阶段,也就意味着即将拿到这份offer了,几乎就稳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也有许多网友评论称,“口头offer不能信”。
可让李琳质疑的是,如果没有岗位编制,何必浪费双方时间?如果业务发展不乐观,为什么不少面试一些人?“我打听了一下,砍一半以上校招岗位只能说明这一业务在年终盘点时情况比较糟糕,如果该部门再招人,只求不要把校招当儿戏,这关乎大家的前途。”
“被撤回严重打击了我的心态,但万幸没太影响就业。”李琳告诉媒体记者,经过这次被“撤回”,她也意识到维权的重要性,“如果不是后期去官网反馈,去社交平台搜索相关信息,甚至都无法了解自己校招的结果是怎样的”。
企业毁约应承担什么责任?
在求职论坛、社交媒体上,媒体记者搜索发现,不断有应届毕业生反映,收到offer后被企业单方面毁约,或要求调岗调薪,否则予以解约。
从事招聘工作10年的贾先生向媒体记者表示,“企业自身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时,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看,不得不采取人员编制压缩的策略,而相较于对现有员工的辞退、裁员,应届生毁约的成本显然更少。”
针对这种情况,贾先生建议应届生尽量同公司签订书面offer,并约定相应的条款,明确义务与责任,以及违约补偿等事宜,以便以合约约束双方行为。
被毁约后,应届毕业生如何维权?
广东法制盛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陈亮指出,根据《合同法》,企业向学生发出的offer,其法律性质属于对该学生发出的入职要约,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根据规定,受要约人收到要约后向要约人作出接受要约的意思表示,即构成承诺。双方之间的合同关系即告成立。
学生在收到企业的offer后,及时通过电话、邮件、微信等方式向企业作出了承诺的,则企业不得撤销该offer。“否则,企业应当对学生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并赔偿因其发出offer而给学生造成的一切经济损失。”陈亮表示,学生可以在搜集相关证据(包括书面文件、电子信息、微信截图、相关票据等)后,向企业所在地法院提起诉讼。
对于一些三方协议上没有明确违约赔偿金额的情况,陈亮分析认为,原因是三方协议作为一个意向性的协议,设定违约责任过于严谨、繁琐,从长远来看,学校为鼓励用人单位多发出招聘意向,不倾向作出过多限制。“不过,三方协议中是否明确违约金,并不影响学生合理索赔。”陈亮指出,按照《合同法》,因为违约方的原因造成了守约方的经济损失,那么这些损失应当由违约方来承担。
offer的形式,是否影响合同关系成立?
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劳动法律师苏文蔚指出,offer可以是纸质的,也可以是电子邮件、微信,也不排除电话、口头方式。不论哪种形式,都是用人单位向拟录用毕业生发出的希望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要约”,除依法撤回、撤销、失效外,一旦毕业生承诺,该要约对双方就有约束力。
不过,受访专家们表示,offer尽量以书面形式签订,“如果没有其他证据,企业又否认曾经口头发出offer的,学生要求补偿由于缺乏证据支持,很难得到支持。”苏文蔚指出。
“如果企业一意孤行辞退员工,员工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劳动法专家、《上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编周斌提醒:“已经拿到offer,但尚未入职,双方尚未建立劳动关系,此争议不属于劳动争议范畴,应直接提交法院审理。若员工已经入职试用期,双方已经建立了劳动关系,此争议属于劳动争议范畴,应当先申请劳动争议仲裁。”
(透视社综合人民网、中国青年报、海报新闻、周到上海网报道)
编辑:李煦、廖明娟(实习)
校对:李旭颖
审核:龚紫陌
来源:透视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