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社·生态关注】“消失”的华北豹何时“回家”?
2023年年底,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发现一具东北豹的尸体,尸体部分被啃食,周围有东北虎的脚印和打斗痕迹。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的东北虎“猎杀”东北豹事件。
新闻一出,立刻引起宋大昭的关注,作为猫盟(中国本土野生动物保护机构)创始人,看到一头8岁的公豹在自然状态下死亡,“我们很‘嫉妒’”。从事保护工作多年,他深知一头8岁的公豹意味着什么:“以山西和顺地区为例,整个种群目前都没有这么老的公豹。而放眼猫盟开展监测以来的历史数据,也只有编号为M2的华北豹能达到这个寿命。”
M2是一头出生于2008年的公豹,猫盟的工作人员见证了它从从毛茸茸的一只小豹子,长大到独立建立自己的领地。然而,在12岁那年,它消失在监测视野中。
近年来,这种消失在和顺地区并未结束。从2018年至今,几乎每一年都有华北豹消失在监测视野中。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里,豹被虎猎杀不同,作为和顺地区的顶级捕食者,华北豹消失的背后呈现出另一个真相。
虽然种群数量在增多,但消失速度在加快
2月16日,出现在晋城市沁水县历山省级地质公园内的华北豹。(图源“山西日报”微信公众号)
豹,民间俗称金钱豹,在中国,有四个亚种,分别是华北亚种、印度亚种、印支亚种和东北亚种。其中,华北亚种与华南虎一样,是仅生活于中国的特有亚种,国际上又称中国豹,它就像华南虎一样,是唯一一个仅生活在中国的豹亚种,也是目前华北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最顶端物种。这个中国特有豹亚种的模式标本采自十九世纪的北京。
2018年,M4失踪。2019年,M2、M5失踪。2022年,M12、M15、M18失踪。5年间,和顺地区的6头公豹消失了。
“我们意识到这种消失是2020年。根据科研团队对和顺县域内豹种群的调查,大家发现豹的数量在变多,但它的消失速度也在加快。”宋大昭解释道:“正常情况下豹的平均寿命是7年,可和顺地区,豹存在的时间平均只有3年,一些‘强势’个体能接近平均值,但却没有达到上限。虽然消失不一定代表死亡,但这也是我们比较担心的一种现象。”
一直以来,对于华北豹的保护,猫盟有着十分明确的目标,简而言之是“带豹回家”,而这里的家,指的就是北京。宋大昭解释,“带豹回家”不是要向北京空投豹子,而是以豹之名,修复荒野,改善太行山环境,恢复其生物多样性;重新连通被割裂的生态廊道,帮助华北豹避开盗猎者的戕害,让豹从山西、河北沿着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自然扩散,重回阔别十多年之久的北京老家,并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建立人与自然荒野的紧密联结。“如果‘消失’的豹能出现在北京,这才是‘回家’。但目前消失的真正原因,我们还无法完全还原。”宋大昭说。
种群扩大,数量才能增多,有了更多的个体,才能为种群的扩散创造更多可能性。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猫盟发现和顺地区育幼的母豹多达13只,这证明种群的出生率正在增高,似乎一切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但豹的消失却开始加速,这无疑给“回家”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当一个地方的栖息地质量越高,比如面积足够大,猎物足够多时,华北豹可以生活得比较好,进而发生种群的扩散,华北豹能进得来也能出得去。
然而目前的现状却是,其他地区的豹进入和顺困难重重,这里个体的消失也很快,种群的扩大和扩散依然存在困境。
根据科研团队的调查和研究,宋大昭认为栖息地的破碎化是主要原因。不仅如此,保护地之外的栖息地,保护力度也可能不够。宋大昭说道:“比如修路,开发风电、光伏,或者是搞其他基础建设。这些人类活动都可能造成栖息地的破碎化,当前,栖息地割裂和碎片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了。”
保护初见成效,威胁并未消除
作为大型食肉动物,豹的存在意味着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内蒙古、河北、陕西、山西等华北地区多个省区都曾有大量的华北豹分布。然而,由于栖息地丧失、非法盗猎等因素,目前华北豹仅在太行山、吕梁山、子午岭、秦岭、六盘山等山脉仅保存有少量孤立种群。华北豹原本的家乡——北京,也已中断音信多年。“这表明太行山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已经遭遇到现实的危机,且亟待修复。这也是豹作为旗舰物种的生态意义,所以我们希望‘以豹之名,修复华北荒野及人心’。” 宋大昭说道。
宋大昭称,要想“让豹回家”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也不仅仅局限于保护和恢复北京的生态。一方面要保护好山西和河北的华北豹种群,让他们安全繁衍生息,种群扩大了,他们的栖息地才会扩大,才有可能向北京方向活动。“猫盟”的公益志愿者们常年在山西、河北等地活动,尤其是华北豹种群比较稳定的和顺县。
随着近年来保护意识的提高和保护工作的开展,华北豹的生态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知,保护力度也有所加强。对于华北豹保护而言,“回家”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了解它,才能更好地帮助它。
2021年,和顺县委县政府组织猫盟与北京大学科研团队于山西省和顺县共同执行了全国首个县域豹种群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和顺县的豹种群是目前太行山已知密度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关键豹种群。
亟需建设生态廊道,助力种群扩散
“北京北部的山区实际上正在逐渐具备让豹生存的条件,但是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河北生态本底情况,指望豹自行扩散至北京并建立起种群将是非常漫长的过程。” 宋大昭指出,“自行扩散需要通道,即使北京山地的猎物水平、栖息地面积满足了豹的生存条件,但当河北的豹翻过一座山后发现眼前是一条川流不息的公路时,无疑增加了通过的难度。没有生态廊道的连通,这条回家路很难走通。”
当前,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保护成果体现在野外种群的壮大上,当豹更多时,对于栖息地面积的需求、食物的竞争,将使它们必然面临扩散的问题。
宋大昭强调:“打通栖息地内部的连通性,建设生态廊道是维持种内高基因多样性的重要基础。”如今,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难免与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碰撞”在一起,保护在更多的时候,是在处理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
当前,山西加强生态廊道建设和修复,将孤岛状分布区通过生态廊道连通。对野生动物“两纵六横”生态迁徙廊道(即南北纵向联络通道的太行山、吕梁山,及东西横向联络通道的恒山、五台山-管涔山、系舟山-天龙山、太岳山-姑射山、丹朱岭-太岳山南麓、中条山)加强监测。
在山西和顺,保护机构和当地政府正在探索建立人豹共存的县域保护模式样板地,通过“政府+科研机构+公益组织”的生态保护模式,长期开展种群繁殖、扩散和栖息地承载力的合作监测和研究,助力华北豹“回家”。
过去10年间,和顺县政府将近全县一半面积区域拿出来划成了“和顺县西部生态功能保护区”,不搞污染性工矿企业,避免大规模开发破坏,留住了西部的良好生态和完整的华北豹栖息地。为了保护华北豹栖息地,一条原本设计会穿越华北豹栖息地的高速公路联络线都改变了选址,从而打造出“华北豹第一县”这一品牌。此外,和顺县还通过建立在地保护团队,开展巡护、红外相机回收、反盗猎行动等工作。进行大众传播、自然教育和生态文创等生态产业方面的探索,扩大保护合力。
宋大昭觉得,北京的华北豹应该比肩洛杉矶好莱坞山下的美洲狮。在他的脑海里,始终有这样一个画面:十年后,一只雌性华北豹从山西或河北,惬意地来到了北京的山林里,与一只雄性华北豹相遇,于是一个华北豹的种群在北京的山林里繁衍生息。它们不断地迁徙活动,与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透视社综合中国环境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山西日报、“山西日报”微信公众号、猫盟(中国本土野生动物保护机构)报道)
编辑:李煦、廖明娟(实习)
校对:李旭颖
审核:龚紫陌
来源:透视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