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剑:县域经济十方面关注内容 ——关于县域经济研究探讨(二)
今年3月21日至23日在海口举办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大会,吸引了诸多朋友的关注。 很多朋友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关注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涉及到哪些内容呢?笔者给出的回答是,县域经济涉及到的内容十分丰富。本世纪初以来,中央下发了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都可以看作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文件。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不仅涉及到乡村振兴等诸多经济问题,也涵盖诸多社会问题,包括破解二元经济结构,消灭三留问题(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产生的土壤,也涉及地方与中央的关系等政治学问题。常态发展公众号,近期就县域经济发展展开讨论。
今天讨论的是:县域经济十方面关注内容。
一、县域发展规划
县域经济发展,从全县层面分析,需要对全县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做出全面、科学的发展规划。对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涵养区、居住区、工业区、商贸区、休闲区,城镇、村庄、学校、医院、各类公共服务网点的布点布局,水利、交通和通讯设施等,要有一个前瞻性的规划蓝图。
全国很多县域人口在流失。即使不流失,变动也很大。要充分考虑到人口变动趋势,考虑到人们自主选择居住地的意愿,做到顺势而为。要增强政策的灵活性、适应性,要以满足人的自由发展、幸福生活的需求为核心。
二、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农民是土地的主人。但土地不属于农民所有。如何找到既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土地制度;如何通过市场化运作,盘活存量,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这些都涉及到对土地制度的改革。
农民工进城腾出大片耕地,需要深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明确流转承受方的土地经营权和使用权、产品所有权和流转期限,加速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步伐。
应当适应发展规模化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在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推进耕地经营权流转,培育新型企业化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应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逐步和部分转移土地出让金为农村集体的财产性收入,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由此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市场机制。
三、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14亿人口的中国头等大事。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提升粮食产能,关键是抓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持续深化食物节约各项行动。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四、产业振兴:发展现代乡村产业
乡村振兴包含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的振兴。其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县域经济发展重要内容。
发展现代乡村产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这需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加快现代乡村产业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加快发展绿色优质、高产高效、特色多元的产业,促进现代乡村产业集群发展,建立稳定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产业集群。
发展现代乡村产业主要内容,包括发展农牧产业(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重中之重),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现代乡村产业的支柱产业),发展生产性的农业服务产业和生活性的农村服务体系及产业,发展现代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农村文旅康养产业(现代乡村产业的朝阳产业)。
推动现代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促进农业由产品向产业转变,从农业产业向产业链转变,从单短产业链向全长产业链转变,打造优质高效安全稳定的生产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建立健全农商产业联盟、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产业链主体,打造一批产销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集群。
五、产业振兴: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发展那些既有地方特色、又能形成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与此同时,县域要突破传统路径依赖,以新经济发展范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无人经济等新经济业态为传统产业赋能。
与此同时,着力挖掘“双碳”时代的新增长点,围绕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建设,在绿色环保产品生产制造及生产性服务、低碳甚至零碳技术和材料的研发应用等方面加大投入。
产业优先顺序:首先是公共性强的基础设施建设,因为其功能是所有人共同享受的。其次,优先考虑民生事宜,尤其是诸如医疗、住房等涉及多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要优先投入、优先解决。三是要优先考虑低成本高效率的项目,以避开很多县城面临的资金资源约束、财政紧张等问题。四是要优先考虑能够发挥特色优势的产业或者项目,更多吸引外来资金,加快培育和发展产业。
六、城乡融合发展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原则和机制。推动城乡融合,不能就乡村论乡村,还要强化以工补 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动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 域统筹,把城乡关系摆布好处理好,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将城乡融合发展 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并列为两大推进乡村振兴、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原则要求。
县城上联城市,下接乡村,是乡城市与乡村的交会点和要素交换的中转站,而发展县域经济能够加快各类要素向县域流动和集中,从而在链接城市、服务乡村,进而构建城 乡经济共同体中发挥重要作用。
七、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推动包括县城在内的建制镇发展,有利于农民从事离土不离乡的一些职业,包括在建制镇从事物流、交通、餐饮,但是居住仍然可以回到农村,离土不离乡。通过发展县城和特大镇,有利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八、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确保稳定就业生活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一视同仁。确保新落户人口与县城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务,保障农民工等非户籍常住人口均等享有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
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增进县城民生福祉。这包括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扩大教育资源供给、发展养老托育服务、优化文化体育设施、完善社会福利设施。
九、加大县级财政体制改革,推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
加大县级财政改革,提升县级财政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能力,使县级政府的财政能力与承担的责任相匹配。进而减弱县域人口流出的动力,提升县域的吸引力。
只有理顺财力与事权相匹配机制,才能推动县域经济更好发展,进而提升县域吸引力。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
十、科技进步与创新
要用现代科技破解我国乡村产业发展滞后的瓶颈制约。把现代科技和人才作为现代乡村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应用现代科技开发农业资源,提升传统农业产业,创新新型农业产业。特别应加快应用现代种养技术、育种技术、农机技术、加工技术、植保技术、信息技术、流通技术综合集成,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全产业链。要促进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要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乡村产业,创新绿色产业技术及其产品产业,促进绿色产品和产业发展。
今天,2023年3月20日上午,收到国家统计局委托的课题——《中国人口城镇化区域差异研究》结项证书。感谢国家统计局的信任和团队合作方的努力。这一课题研究内容,很大一部分涉及县域经济关注的内容。包括县域人口流失,县域城镇的发展,县域治理财权与事权的统一、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等内容。
【陈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大会组委会执行主任兼秘书长、中国民营经济50人谈成员、健康中国50人论坛执行主任、(雁栖湖)健康发展论坛执行主任】
来源:常态发展微信公众号